中国月球样品科研三大看点

  中评社北京7月12日电/7月12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京举行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标志着月球样品科学研究工作正式启动。经审核,来自13所科研机构的31份申请获得通过,样品发放总量共17.4764克。

  新华社报道,在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正式移交地面应用系统后,地面应用系统对月球样品开展了容器解封、样品处理、存储、制备、基础分析、描述及建库等工作。那么,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特产”到底怎么分?又将如何用?

  将对月球与行星演化、行星宜居性等方面产生新认识

  全世界科学家对美国阿波罗样品已经研究了50多年,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获取的月球样品是人类从月球获取到的最新月球样品,科研价值巨大。

  在北京接到了珍贵的科研月球样品,中山大学大气学院空间与行星科学系行星地质科学研究团组带头人肖智勇副教授十分激动。他告诉记者,样品接收回去后,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中大团队将着重瞄准月球撞击过程和撞击历史开展样品分析研究,接下来对样品进行精细的地球化学研究。

  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朱日祥表示,对嫦娥五号样品的科学研究主要会有三方面进展:一是培养人才。过去,中国科学家基本拿不到阿波罗月球样品进行研究,现在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研究队伍了;二是采样区是经过大量研究与论证的,有可能对月球演化的动力学过程有突破性认识;三是对中国后续月球与深空探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申请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月球火山活动年龄、月球演化过程等方面。”朱日祥介绍,嫦娥五号样品与过去人类获得的月球样品不同,通过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研究,将对月球与行星演化、行星宜居性等方面产生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