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透露哪些教改新信号

  中评社北京7月5日电/据光明网报道,6月是大考月,高考之后随之迎来了中考。

  中考承上启下,连接两方。“新高考”改革实施后,每年的中考都被认为体现了“教改风向标”的意义。今年的北京中考26日落下帷幕,围绕试题的分析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初三师生,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初三语文教师于敏告诉记者:“学生们总体觉得不错,考完了还比较开心,试题的难度也比较平稳。尤其是语文作文题目,两个题目任选其一,无论是‘做一颗怎样的种子’还是‘我挂断了跨越时间的电话’,一个脚踏实地,一个畅想未来,恰好是青少年的两种性格。基本上关照到所有的青少年,大家都有话可说,同时又考查了学生们平时对于读书的积累。”

  中考试题体现了怎样的教改风向?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部分?记者采访了北京考试院相关专家和一些中学教师。

  试卷难度增加了吗——

  “不抢跑”,突出考查的依然是“主干知识”

  中考结束后,一些网友发帖认为“题有些难”,争议主要集中在物理和道德与法治两科,一些网友认为这两科的题目有些“意想不到”。

  对此,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张玉峰告诉记者:“物理试卷试题多角度、多层次设问,通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确实区分了学生的能力水平。”

  但是,他认为,今年的物理试卷难度还是以“平稳”为先的。“从整体上看,试卷稳中有变,守正创新,是一份有利于有序、平稳推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试卷。”张玉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