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科学,为创新培植肥沃土壤

  中评社北京7月1日电/就科技日报报道,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了两个目标: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2035年,这一比例达到2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任福君感慨,它是我国新时期科普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现在,科学素质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开启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征程。站在这个节点,回顾过去百年,任福君说,可以看到,党对面向全体人民的科学普及的重视初心不改,一以贯之。

  科普萌芽在革命老区破土

  中国共产党历来就重视科普工作。萌芽时期的科普事业,是与党领导下的科技创新事业同步开展的。

  任福君说,革命战争时期,老区普通民众的自然科学知识文盲率达90%以上。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知识、文化普及工作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相结合,帮助他们过上“科学的、进步的”生活。

  1940年,“自然科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自然科学学术研究团体。“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时通过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宣言》,其明确规定,要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进行自然科学教育,推广自然科学知识,使自然科学能广泛地深入人民群众,使民众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都向着科学的、进步的道路上发展。以此为契机,陕甘宁边区的科普活动逐渐繁荣。

  科普队伍有了自己的组织

  时间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科普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