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贬损所谓“天坑”专业的论调可以休矣
来源:东方网 作者:徐林生
高校招生季,志愿填报已经接近尾声。针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志愿填报“避坑建议”,7月2日上午,武汉大学官方微博转发邓红兵教授《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邓红兵在信中为所谓“天坑”专业——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专业正名,认为“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呼吁“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7月2日澎湃新闻)
媒体注意到,武汉大学官方微博转发时还进行了点评:“家国情怀、个人兴趣、诚实善良、愈挫愈勇的心态…想必更为重要。因为在热爱与责任面前,所有选择都不应被辜负。”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邓红兵的呼吁之所以引起舆论关注,与他是一位知名的80后教授、博导身份有关,更与当前社会上贬损某些高校专业论调盛行有关。事实上,舆论场域对高校各个专业“评头论足”早已有之,但以往大多聚焦于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之分,或基于专业方向进行分析,大体属于客观评判范畴。
但是,近年来,对高校专业的评价标准逐渐偏离理性轨道。主要是过分关注特定专业的就业前景、入职年薪和工作条件等物质性因素,有意忽视国家需要、个人担当和社会责任等精神性因素,出现不少刻意贬损特定专业的有害论调。
比如:“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等。这些论调,用哗众取宠、言过其实的顺口溜,极尽贬损之能事,把一些于国于民极为重要的专业,贬得“一文不值”,叫人恨不得“避而远之”。这种言论,夸大其词,脱离实际,有明显导向性错误,对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难免带来困惑。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论调主要通过各种社交媒体传播,且流传甚广。当中,有人云亦云的“瞎起哄”,有“标题党”式的流量收割,也有一些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自媒体的小题大做,通过贩卖焦虑,加大考生和家长不安情绪,进而诱导他们寻找“避坑”服务,最终达到营销目的。
贬损高校特定专业论调盛行,对考生和家长合理填报志愿、高校招生和教书育人、国家平衡发展和社会风气涵养等,有着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像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一样,对贬损所谓“天坑”专业之类的言论做出适当规管,遏止不实言论肆意传播,摘除贴在部分专业头上的不公平标签,减轻对高校招生工作的无端干扰,引导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少一些焦虑,多一点理性;少考虑功名利禄,多看看“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