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和平台需解决老问题换个新形象
近日,中消协发布了2021年《“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对比去年“6·18”网购大促销,今年消费者的吐槽明显减少:2020年,监测到“吐槽类”信息123.2万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18.99%;2021年则为57.7万条,占比为3.57%。
商家和平台先不要急着自我表扬,吐槽量减少并不等于满意度提高。从网友的“6·18印象画像”来看,“史上最低调”“似无存在感”成为今年的关键词,还有人戏称“不买立减100%”,说明部分消费者对“6·18”网购大促销的关注和参与程度较低。
从网民吐槽的内容来看,去年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价格竞争、短信骚扰、红包活动、假冒伪劣等方面;今年却集中表现在了产品质量、假冒伪劣、营销短信骚扰、快递和外卖配送等传统“槽点”上。其中,假冒伪劣、短信骚扰连续两年上榜。
这给部分商家和电商平台敲响了警钟——再不解决老问题,换个新形象,电商大促销可就真成“鸡肋”了。
先说老问题吧。比起买贵了,买到假货更容易失去消费者信任。而对各类销售主体的甄别把关,正是网络电商的法定责任。当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低价,对品质越发在意,电商平台的品质管控能力与识假打假策略也应顺势而变。
再说,配送是网购、外卖等互联网消费的“最后一公里”,送货不上门、擅自放快递柜等问题极其影响消费者体验。大促销期间的物流压力大是客观现象,平台和商家应当与消费者、物流企业一起,用技术或者经济手段,改善投递链条。不仅要把产品“送出门”,还要注重消费者如何“接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