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打赢科技洼地突围战
过去的一年,贵州发展势头不减,GDP增速连续位居全国前列,为“黄金十年”划上让人称赞的惊叹号。科技创新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这些年,贵州科技创新亮点频出,科技产业日新月异。除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贵州科技其实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用贵州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廖飞的话来说,贵州科技工作走出洼地,来到平地,有些地方还攀上了高地,逐渐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差异化创新路子。
正是这条差异化创新路子,释放了创新活力,汇聚了创新资源,让贵州科技在悄然间实现了“非对称”赶超。
聚焦当地特色
贫瘠之地变化翻天覆地
“感觉非常震撼!”日前,一个来自澳门的媒体采访团来到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特大桥,在一睹“世界之最”的真容后,澳门商报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田小青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不久前,在国际桥梁大会上,平塘特大桥刚刚获得了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奖。这已不是平塘特大桥第一次斩获大奖,早在建设之初,平塘特大桥就荣获了有着“工程界小金人”之誉的英国Be创新奖。
全长2135米,横跨槽渡河峡谷,平塘特大桥被业内称为当今最高、最美的空间索塔桥,其设计时结合索塔受力需求,将当地少数民族独有的服饰、舞蹈等元素融入桥塔造型设计,最终选用“裙摆”形桥塔与主梁、拉索相互结合,形成了极具动感的桥梁整体造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塘特大桥建设过程中,贵州省科技厅支持实施了重大专项《山区超高墩多塔大跨斜拉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该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得工程可以首次采用“空间钻石”型桥塔,体现出桥梁力学与美学的完美融合。
贵州自古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注定了“黔道难”。近年来,随着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建设,贵州桥梁迅速增加,几乎囊括了梁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等全部现代桥型。如今的贵州,被称作“世界桥梁博物馆”,全球高桥前100名中,47座在贵州。因数量多、类型全、建造难度大,贵州桥梁创造了数十个“世界第一”。
天堑变坦途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更是贵州差异化创新的真实写照。
2017年,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走差异化创新路子,力争在一些领域、部分行业形成领先优势”。历经多年发展,原本基础薄弱和资源匮乏的贵州,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谓的差异化创新,其实就是让科技创新聚焦于贵州特色。
作为我国南方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份,贵州煤炭资源储量位列全国第五位,但喀斯特地貌让贵州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煤矿开采条件较差,特别是4%的煤矿处于很难机械化开采的极薄、急倾角煤层。为此,贵州省科技厅联手省能源局,以科技创新解决了采煤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贵州省实现100%煤炭回采机械化和100%辅助环节智能化。
如今在贵州,煤矿开采已经开启了“无人作业、有人巡检、远程集控”新模式,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通信等前沿科技的运用,改变了煤炭“傻大黑粗”的形象,也让贵州煤矿开采的智能化、机械化水平实现了“从全国跟跑到全国领跑”的跃升。
“中国天眼”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重大原创突破;由贵州省科技厅联手贵安新区建设的“贵安新区超级计算中心”实测性能达到了全球领先技术水平;此外,“人造小太阳”、火星探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和港珠澳大桥等国内外重大工程中,也都能看到“贵州制造”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