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滕 “新程式戏剧”向传统学艺
中评社北京6月23日电/据北京晚报消息, 年轻有为的戏剧人丁一滕,在参加了首档戏剧综艺节目《戏剧新生活》之后,创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6月3日至20日,他的“新程式戏剧”《新西厢》在北京繁星戏剧村演出,7月还将在成都繁星戏剧村驻场演出。6月11日、12日,他的“新程式戏剧”《伤口消失在茫茫黑夜中》作为首届阿那亚戏剧节特邀剧目连演三场。6月12日至27日,由他导演、朱宜编剧的作品《我是月亮》在鼓楼西剧场热演……中戏导演系博士毕业的他,今年又成为了北大博士后。年届三十的他,无论学业、创作、生活,都翻开了新的篇章。为此,记者专访丁一滕,请他谈谈自己的“新程式”、新思考、新创作和新生活。
借鉴传统表演程式
从中提炼“身体原则”
丁一滕在学业道路上的经历非常特别,也十分难得和珍贵。小学时,他跟随母亲到美国生活学习,受黑人说唱音乐影响;初中,回到北京上学,高中时就带着全班同学排演了音乐剧《狮子王》;他作为“戏剧特长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大学时,他不仅是学校北国剧社的“台柱子”,还参演了孟京辉的《活着》、黄盈的《卤煮》等剧目;本科毕业后,他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攻读硕士和博士,又获得了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演出创作专业硕士学位,还到享誉世界的丹麦欧丁剧团学习和工作;如今,中戏博士毕业的他,已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工作站聘用,9月将开始在北大授课,教授“新程式”的创作方法和经典剧目排演。
作为一个有着独特戏剧风格的年轻新锐导演,丁一滕很早就创立了“新程式”戏剧的探索方向。他表示,这和自己对中国戏曲的热爱有很大关系。从小生活在北京南城的他,由于姥姥姥爷都特别喜欢戏曲,老带他到大栅栏听戏,长大后他自己也会经常去长安大戏院看戏,非常投入。后来他到著名的丹麦欧丁剧团学习工作,更是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中国戏曲。“欧丁剧团的创作是一种融合的方法,里面也融合了很多东方的元素。我在其中看到了中国戏曲的元素,而且很吃惊地发现,戏曲原来还能这么用,还能这么去认识它。西方一些戏剧大师对中国戏曲也有不一样的阐释,所以我就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于是,丁一滕就去中国戏曲学院,找了一些学戏曲的学生,跟他们一起做当代戏剧。“我把一些欧洲当代戏剧的想法,或者提取一些当代西方戏剧身体剧场的元素,跟中国戏曲融合,我们一起慢慢摸索尝试,就形成了‘新程式’戏剧。”
在丁一滕看来,中国戏曲中的“程式化表演”很有规范,而现在的当代戏剧则有些肆意杂乱,表演欠缺规范或结构,有点让人抓不到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咱们老祖宗在表演上的这个‘程式’借鉴过来,从中提炼出戏剧表演当中的一个‘身体原则’。中国戏曲当中,有很多画‘圆’的原则,‘欲左先右’的原则,其实这不仅是身体原则,也是一种文化原则。我想把这种中国戏曲的精髓提取出来,借鉴到当代戏剧演员的身上,这样演员们的表演就不是无序的松散凌乱的没有逻辑的,而是有一种身体原则,并从这种身体原则、文化原则当中发展出一种美学。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向老祖宗的艺术学习的地方。”丁一滕认为,这样的美学更适合中国人,也更适合中国戏剧,“这是我特别想做的。但这个过程也是特别难的,我才疏学浅,还在探索,在慢慢挖掘。搞戏剧真的太艰难了,如果一味只向西方学,我觉得太单薄了。而中国戏曲太宝贵了,如果我们今天的戏剧,跟中国戏曲一点关系都没有,自己搞自己的,真是挺可惜的。”如今,丁一滕已经做了“新程式戏剧”三部曲《窦娥》《伤口消失在茫茫黑夜中》《新西厢》,又在尝试探索一些新的东西,“但是都离不开戏曲,因为我特别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