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许渊冲的普通大学生

  中评社北京6月22日电/《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收录了许渊冲的20篇回忆散文,往事种种,同学少年。

  1938年,江西清江之滨的永泰镇,17岁的许渊冲中学毕业,要去上大学了,去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

  选大学的时候,许渊冲的考虑因素十分“现实主义”。第一志愿报考西南联大外文系,第二志愿是西南联大师范学院英语系,第三是武汉大学,第四是浙江大学。为什么呢?“师范学院不收学费,还管食宿,我家经济条件不好,我对教书也有兴趣,本想第一志愿报师院英语系,但是后来一想,只知道清华外文系出人才,如钱锺书,曹禺,没听说师院有大师,还有觉得外文系有可能去四川会见中学的老友,就决定第一志愿不报师院了。”

  这一“糊糊涂涂”的决定,在不经意间将他的一生引入了一条幽深而曼妙的曲径。在西南联大,还没有翻译大师许渊冲,只有一个普通大学生许渊冲,他有少年维特一样的烦恼,也依稀可见将来的“诗译英法唯一人”。

  大学一年级,许渊冲在日记里写,联大门口有两条路,一条是公路,一条本来不是路,走的人多了,慢慢成了路。但许渊冲不喜欢走大家都走的路,只喜欢一个人走自己的路,“我过去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将来还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

  在学霸如云的西南联大,在许渊冲的记述中,自己并不算最认真的那个:听中国通史,雷海宗先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年代数字,滚瓜烂熟,但他听得心不在焉,考试成绩仅仅及格。

  讲到这里,许渊冲没忍住“凡尔赛”,“上法国文学史时,全班同学都选了法文,只有我选的是俄文,结果考试时,学俄文的居然胜过了全班学法文的”。所以,不难理解,他后来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