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三位一体的粮食安全体系值得称赞

  中评社香港11月8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重大疫情导致许多国家出现粮食紧张状况。中国粮食价格稳定,粮食供需得到保障。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第一,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生产体系;第二,建立粮食储备系统,维护市场稳定,应对突发事件,这是中国粮食储备安全体系;第三,统筹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资源,建立全球农产品供应链,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市场支撑体系。

  很多人不了解,为什么中国每年要进口大量粮食特别从美国进口农产品。这是因为中国粮食安全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中国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固定性的概念。粮食不是工业制成品,具有一定的保质期,因此,中国不可能在短期内进口大量的粮食销售,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储存大量的粮食,用来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必须根据粮食生产的周期,动态调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无虞。

  中国之所以建立口粮安全生产体系,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中国不能自我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那么,没有任何国家或者地区能够帮助中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如果中国出现口粮恐慌,那么,世界将会出现人道主义的灾难。正因为如此,中国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中国粮食生产安全不受影响。

  首先,中国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依靠自己的杂交技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从而使中国真正解决了口粮供应问题。中国谷物生产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每年大约有2500万吨的缺口。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饲养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的玉米进口,确保中国的饲养业快速发展。中国之所以每年进口大量大豆作物,是因为中国80%的进口大豆加工成饲料,还有20%加工食用油。

  中国每年大豆需求量大约在1.1亿吨左右,90%以上大豆需要进口。这是中国食品结构调整的结果。由于对豆制品和肉类需求不断增加,中国不得不进口大量的饲料。这种现象必须改变。中国科研人员正采取措施,依靠科技创新,解决中国饲料进口问题。   其次,中国依靠制度创新,改革农村生产关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中国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之上,推广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土地所有权、发包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土地承包权,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但必须指出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地区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把农业用地变成建设用地,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这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现象。只有坚守农田基本红线,确保农田种植面积不会大幅度减少,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安全。

  第三,中国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业生产面积大幅度提高。在一些发达城市的郊区,已经出现了立体农业设施。由于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增加了土地的耕作面积,从而使农作物大面积增产。中国正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村农业生产安全。

  粮食储备制度,是中国古老的文明制度。早在2000年前,中华民族祖先就已经建立粮食储备制度。至今在中国各地仍然保留大大小小的粮食储备仓库。它们是中国粮食储备安全的古代样板。

  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一方面可以稳定粮食价格,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维护国家安全。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战争,都需要大量的粮食。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可以有效应对不测事件。

  中国已经制定了粮食储备法律制度体系,把粮食储备和中国其他物资储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立专门的储备机构,确保中国战略物资储备不会出现严重问题。

  但必须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粮食储备仓库长期封闭运行,不接受社会监督,粮食储备可能出现不应有的风险。今后应当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安全检查系统,改变中国现有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在粮食储备问题上,加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力度,增加社会监督力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备,依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中国粮食储备实施有效监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粮食储备真正符合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粮食储备系统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粮食储备系统。

  中国作为粮食需求大国,一举一动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每当中国大量购买粮食的时候,国际粮价就会上涨。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东南亚一些国家主动向中国出口大米,这些国家政府官员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囤积居奇,试图提高粮食价格。只不过由于东南亚一些国家相互竞争,从而使粮食囤积居奇的目的没有达到,一些国家因此而发生政变。中国应当高度重视国际粮食价格变化情况,一方面通过建立期货市场,利用期货机制规避的粮食价格波动风险,另一方面,应当与相关国家开展长期合作,确保粮食有效供应。   中国正与东南亚国家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建立粮食供销合作机制,确保东南亚国家粮食供应稳定,确保中国能从东南亚国家获取更多的粮食资源。

  除此之外,中国正积极开发土豆等食品,依靠科技创新,解决粮食供应多元化的问题。中国已经从拉美地区引进大量的传统农作物品种,改良之后,在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种植。

  中国高度重视转基因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加大科研力度,另一方面谨慎推广转基因食品。中国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包括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保护中国种子资源,防止西方国家的转基因作物进入中国,给中国带来灭顶之灾。

  中国所有努力,都旨在维护中国的粮食供需安全。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在生产、储存、国际采购等领域统筹兼顾,中国就一定会实现粮食安全。

  不少人担心中国是否会出现粮食危机。中国农业生产部门应当及时公布有关数据。同时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应当对中国粮食储备实施一定的信息控制,确保粮食储备仓库安全无虞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监督权。只有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中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只有把饭碗放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中评社香港11月8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重大疫情导致许多国家出现粮食紧张状况。中国粮食价格稳定,粮食供需得到保障。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第一,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生产体系;第二,建立粮食储备系统,维护市场稳定,应对突发事件,这是中国粮食储备安全体系;第三,统筹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资源,建立全球农产品供应链,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市场支撑体系。

  很多人不了解,为什么中国每年要进口大量粮食特别从美国进口农产品。这是因为中国粮食安全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中国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固定性的概念。粮食不是工业制成品,具有一定的保质期,因此,中国不可能在短期内进口大量的粮食销售,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储存大量的粮食,用来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必须根据粮食生产的周期,动态调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无虞。

  中国之所以建立口粮安全生产体系,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中国不能自我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那么,没有任何国家或者地区能够帮助中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如果中国出现口粮恐慌,那么,世界将会出现人道主义的灾难。正因为如此,中国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中国粮食生产安全不受影响。

  首先,中国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依靠自己的杂交技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从而使中国真正解决了口粮供应问题。中国谷物生产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每年大约有2500万吨的缺口。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饲养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的玉米进口,确保中国的饲养业快速发展。中国之所以每年进口大量大豆作物,是因为中国80%的进口大豆加工成饲料,还有20%加工食用油。

  中国每年大豆需求量大约在1.1亿吨左右,90%以上大豆需要进口。这是中国食品结构调整的结果。由于对豆制品和肉类需求不断增加,中国不得不进口大量的饲料。这种现象必须改变。中国科研人员正采取措施,依靠科技创新,解决中国饲料进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