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拥有全新的“打开方式”
2020年全国博物馆举办2.9万多个展览,策划22.5万余场教育活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采取限流措施情况下,仍接待观众5.4亿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观众1.3亿人次,“打卡博物馆”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
5月24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5月28日,全国政协召开“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双周协商座谈会。为此,今年4月8日至15日,全国政协组织部分委员赴上海、陕西等地进行调研。委员们认为,过去,博物馆面临“有没有”的问题,如今,更多的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1、文教结合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
参观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亲手绘制色彩明快的“蝴蝶邮票”,换上职业装体验邮递员的“送信生活”……在深圳市龙岭邮票博物馆,孩子们正在感受“微型百科全书”的独特魅力。作为国内首家建立在中小学校园里的邮票博物馆,龙岭邮票博物馆联合龙岭学校的美术、国学等学科老师,以体验式、参与式学习为主开发馆校合作课程,推动博物馆和中小学教育相结合。
将课堂搬进博物馆,是抽象课程的写实化,相较于书本课程更加通俗生动、具有感染力,能够带领学生感受历史、提升审美。如何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是委员们关注的重点。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要推进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发挥“第二课堂”作用,让博物馆成为孩子喜欢去、长知识、育品德的重要场所。
面对我国博物馆校均、生均占有量不高,且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袁靖委员建议,要鼓励部分省区市先行先试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鼓励试点地方的中小学依据与学校特色整合原则、学校项目优先原则、就近就便与公益性原则等与各类博物馆展开合作,同时,“加快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叙事化、可视化的智能知识资源库建设,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支持,用数字化手段使博物馆教育覆盖更多农村中小学生”。
如何发挥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也引起了委员们的关注。早在2012年,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就在上海成立,目前已吸纳111所高校参与,每年接待参观人次480多万。作为其成员的山东大学博物馆,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在两校区馆藏有文物和标本4万余件。在记录学校历史、传承校园文化、推进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大作用。
“将高校博物馆放到与高校图书馆、实验室同等地位,提高归口管理层级,纳入高校整体建设体系。”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委员建议高校博物馆明确办馆理念,制定多样性收藏策略,提高展览质量、提升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和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