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创富者与“创慈者”应同等视之

  中评社北京6月22日电/网评:创富者与“创慈者”应同等视之

  来源:东方网 作者:连清川

  2020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按照惯例,公布了全球500强公司。全世界的眼光,都齐刷刷地看向了排在前列的互联网公司:苹果、谷歌、脸书。大约除了业内人之外,很少有人还会去纠结,在其中还有多少的传统公司,以及他们的排名。

  其中,名列第247位的,是一个名叫美国钢铁公司的传统钢铁企业。令人尴尬的是,没有人再记得,这家公司的前身是卡内基钢铁公司,它的创始人叫做安德鲁·卡内基。在《福布斯》杂志的美国历史上的最大富豪中,他排名第二。

  但这基本上无损于卡内基的显赫名声。他的公司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如今永恒的,却是他作为慈善家所留下的印迹:在匹兹堡的卡内基大学,影响力遍布全球的卡内基基金会,以及在纽约,任何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不能错过的卡内基音乐厅。

  他留下了一句遗言:在巨富中死亡,是一种耻辱。

  1,

  可能,卡内基的这句话,对于国外的企业家应当是深有体会的吧。

  由于制度与观念的不同,国外的企业家与慈善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几乎在美国的所有亿万资产家族中,都会有几个基金会,其中一些是对家族财产和分配进行管理,另外一些,多是慈善基金。 《福布斯》历史巨富排行的第一名是洛克菲勒,他一样留下了一个庞大的慈善事业,包括洛克菲勒大学、洛克菲勒基金会,当然,还有洛克菲勒大厦。

  当下,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当然是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俩刚刚在办离婚手续,这个名称还没改呢)。这个资金庞大的基金会,在全球的卫生事业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包括艾滋病研究,消灭非洲疟疾,在印度的净水工程等等。

  在欧美企业家人群中普及度极高的慈善事业,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与基督教紧密相连。当然不能说宗教因素不重要,但如果如此理想化地想象慈善事业,未免轻视了慈善事业与整体制度安排之间的关系。

  自然,慈善事业与遗产税、企业计提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企业正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运算,而把慈善捐献与个人财富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但这同样也无法完整解释慈善事业几乎成为企业家共同选择的一个理由。应当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慈善事业几乎是所有企业家在创富之后的一个生命延续。当一个企业家完成了其创业创富使命,将决策权移交给职业经理人或者下一代的时候,如何延续自己的事业生命,就是他们所要考虑的首要事务,而多数人都选择慈善事业。

  但是,所谓的慈善,真的是你了解的那样吗?

  2,

  在中国,有非常浓重的慈善刻板印象。基本上,慈善在公众中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两个图景之中:希望小学,以及扶贫。

  并不是说,这两项慈善事业有什么问题。希望小学所解决的,是大量家庭贫困孩子的就学问题,它改变了许多贫困家庭儿童的命运。而扶贫就更加不用说,直接让那些生计难以维持的人逃出生天。   但如果慈善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次上的话,那么慈善显然对社会的贡献极其有限。

  慈善拥有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教育,包括初级、终极以及高级教育、科学研究、科学突破、疾病与医疗、女性地位改善、地域经济改善、环境改善与环境研究……

  可以说,慈善事业在某种程度上,和这个社会的经济领域一样丰富,一样多元化。

  而只有当慈善的资金,被进行多元化地使用的时候,慈善的对于社会的整体进益,才会被真正地发挥出来。而一个国家慈善所分布的资金越多元,说明这个国家的慈善事业越发达,社会越进步。

  这才是慈善的应有之意。

  并且,同时,实际上,慈善资金的使用方向,与慈善资金捐助人的个体经历、才能、兴趣,甚至性情之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比尔·盖茨在卫生问题上投入尤其巨大,但这与他的个人创富经历几乎毫无关系;但是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捐助方向,几乎都在科学研究上,就与他个人的志趣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所捐出的每笔善款,社会都应当予以充分的理解,因为只要是这些善款并良好运用,皆是对社会进益的帮助。

  此外,还有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就是慈善捐助者,现在越来越与慈善事业之间拥有密切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捐助资金而已。无论是美国的比尔·盖茨,谢尔盖·布林,英国维珍的老板理查德·布兰森,还是中国的新慈善明星黄峥、王兴,都越来越多参与到自己所捐献的慈善事业相关的业务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与创业之间,有着越来越模糊的界限,甚至有时候可以说,慈善相当于这些创富捐献者的二次创业。   深度介入,或者是创业型慈善的兴起,无疑在最近这些年中的表现越来越突出。这或许既要感谢比尔·盖茨作为榜样性的力量,也要感谢“社会企业”观念的兴起。社会企业,就是以企业化的模式,来运营慈善事业的一种方法。这是打破了以往慈善基金往往由专业经理人打理,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的事实相关。

  3.

  在2021年5月12日发布的《胡润慈善榜》中,排列了从2020年4月1日,到2021年4月30日,中国富豪慈善捐助超过1亿元的39人,其中,以黄峥捐献的120亿为名列榜首。

  但在其中,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未曾上榜。譬如,韦尔康股份的虞仁荣宣布捐出200亿,建设一个名为“东方理工大学”的学校,但因胡润为得到具体的资金情况,因此未计入。

  曹德旺捐出100亿,建立“福耀科技大学”,因为在历届中,曹德旺已经累计进行了捐助,也未列入这39个人的名单。

  而美团的王兴,捐出价值为160亿元的股份投入王兴基金会,因为在6月2日捐出,未赶上统计档期,所以也没有上榜。

  值得注意的是:与直接捐出资产的方式不一样的是,黄峥和王兴均捐出的是自己名下所持有的股份。黄峥与创始团队捐出2.37%的股份,价值超过120亿,投入方向为“繁星慈善基金会”;而王兴则捐出了名下所持10%股份,当日股价折算147亿元,投入方向为王兴基金会。

  但是当我们去查看胡润慈善榜上的捐助的时候,却不无遗憾地看到,当下捐赠的方向的多元化是较为欠缺的。排名靠前的三个捐赠方向是:教育、医疗与扶贫。

  教育的方向,自然还是与解决贫困教育相关的问题,包括教师、助学等等方面;医疗显然是去年新冠疫情所导致的医疗研究热;而扶贫是一个长期项目。   在我此前所提到的多元性上,有几笔捐助显得便与众不同:黄峥所捐助的资金,流入黄峥所成立的繁星基金会,其中明确一亿美元,将和浙大合作,用于建设包括计算+医疗、计算+食品以及先进计算等几个方面的研究;

  鹏瑞集团的徐鹏,直接捐献了10亿元,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国际科学合作以及青年科学家扶持。这也是直接对科学进行投资的慈善;

  而王兴捐献的王兴基金会,现在虽然尚未有细节的资金方向披露,但是其已经明确的方向为教育与研究。根据其以往的捐献轨迹(包括对中学母校的捐献,以及对清华大学的捐献,明确为支持讲席教授制度,引进全球顶尖博士生源),显然其目标也定位在高精尖科学教育与研究方面。倒是可以期待王兴将会以如何的方式推进科研慈善。

  4,

  时下国人观察慈善之时,颇有急功近利的嫌疑。首先过多关注资金额度,其次关心其资金可立刻能够引发什么效应。这都是对于慈善的作用,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耐心。

  卡内基基金会,如今仍然由职业经理人打理,其影响力所及,已经遍及全世界许多国家。在研究领域上,甚至已经介入战争与和平,全球妇女地位普遍提升等领域。它成立与1910年,如今已经110年了。而其资产,从最初的区区几百万,已经变成了数百亿资产的基金会。

  如果不是火药大王诺贝尔成立了基金会,我们如今恐怕没有每年一度等待诺贝尔各类人类最伟大的奖项的兴奋与激动;

  如果不是报业大王普利策成立的基金会,我们如今就看不到世界顶级的新闻奖项的盛况。

  慈善是一个持久战,这些基金会与捐献,所要从事的是长期与韧性的战斗,所要解决的,也多数是人类长久以来为之困顿的问题,这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   盖茨基金会所立誓做成的几件事:消灭非洲疟疾、改善印度贫民窟净水,哪一件是一年两年能做成的?

  与福耀玻璃曹德旺、新希望集团刘永好、碧桂园地产杨国强这一代企业家不同,黄峥与王兴,皆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

  他们的慈善模式,颇有些借鉴当下世界慈善事业的先进方式的样子。黄峥是一个分布式人工智能专家,因此,在繁星基金会中,他所提出的“计算+”概念,显然要改变的是中国人工智能方面的新突破;而王兴是一个对于先进技术极为敏感的人,美团的发展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先进技术,而王兴创新的商业模式,在国外对标的则是一众公司Yelp + OpenTable + GrubHub + Fandango + Tripadvisor + booking。2019年,美国商业杂志《快公司》评选出世界上50家最具创新性公司的榜单,美团位列榜首,力压苹果。王兴基金会会变出一些怎样的创新公益?这的确不能不令人期待与好奇。

  这就是新一代的慈善,开始与世界慈善多元化接轨的明确信号。

  但他们,都需要时间,让这些基金会的成果,一一延展开来。陈光标的炫耀式慈善,对于中国真正慈善事业,不仅无益,根本有害。

  今天,中国正在与美国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技术对抗。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国家如今在世界发展序列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未来国家竞争的序列。

  虽然国家科技政策与行动,包括对于整体科技的投入,与政策的制定,才是决定国家技术发展的基础设施。但是,科技从来就不是脱离当下生活而存在的真空之物,它需要在实践中得以进展。

  在美国多年的发展经验中,企业科研、民间技术发展、私人科研成果等等,都对整体国家的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更不用说,当大量的慈善资金投入到大学、技术实验室与科技交流之中时,能够起到的,对国家整体技术发展催化作用。   从这个角度上说,从政策与制度层面,的确应当鼓励民间慈善的多元化发展,使更多的慈善资金,能够投入到民间技术发展与交流之中。

  在过去四十多年的发展之中,我们对于创富的欲望十分强烈,其效果也如此显着。而今天,应当将“创慈者”,也就是创立慈善事业的人,与创富创业同样等量齐观,推动创富者,更多投入到创慈的序列中去。

  企业未必可以永恒,而慈善,很可能真能持续不朽。   中评社北京6月22日电/网评:创富者与“创慈者”应同等视之

  来源:东方网 作者:连清川

  2020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按照惯例,公布了全球500强公司。全世界的眼光,都齐刷刷地看向了排在前列的互联网公司:苹果、谷歌、脸书。大约除了业内人之外,很少有人还会去纠结,在其中还有多少的传统公司,以及他们的排名。

  其中,名列第247位的,是一个名叫美国钢铁公司的传统钢铁企业。令人尴尬的是,没有人再记得,这家公司的前身是卡内基钢铁公司,它的创始人叫做安德鲁·卡内基。在《福布斯》杂志的美国历史上的最大富豪中,他排名第二。

  但这基本上无损于卡内基的显赫名声。他的公司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如今永恒的,却是他作为慈善家所留下的印迹:在匹兹堡的卡内基大学,影响力遍布全球的卡内基基金会,以及在纽约,任何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不能错过的卡内基音乐厅。

  他留下了一句遗言:在巨富中死亡,是一种耻辱。

  1,

  可能,卡内基的这句话,对于国外的企业家应当是深有体会的吧。

  由于制度与观念的不同,国外的企业家与慈善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几乎在美国的所有亿万资产家族中,都会有几个基金会,其中一些是对家族财产和分配进行管理,另外一些,多是慈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