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长坤:需要警惕美国的认知失调与战略忽悠
原本可以合作、不希望冲突的双方,最终却发生战争的问题,可以从政治学认知的角度来探讨。在不确定的国际条件下,夸大对方敌意,产生错误知觉会造成冲突;与此同时,如果过度自信,也会造成冲突。例如威慑升级或军备竞赛螺旋上升。缘起于阿富汗撤军事件,引出了美国政府对台承诺问题,拜登政府近日在台海问题上的表态,特别是对于涉台表述的前后不一致,以及可能希望两岸受众的选择性收听,一方面使得大陆方面一些人认为台美勾结在拱火,另一方面使得台湾方面某些人过度自信,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两岸的敌意与分化,乃至进一步的冲突升级,从而服从美国平衡中国崛起的利益与规划。拜登政府涉台表述前后不一致,是一种利用“认知失调”错误知觉的战略忽悠行为。
根据罗伯特·杰维斯的著作《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知觉产生机制包括认知相符(以自身知识水平为基础,自以为是、自我确信)、诱发定势(既往理解)、历史包袱(历史经验)。在这些知觉产生机制中,是否正确的理解信号,是产生错误知觉与否的关键。同时,国家行为体可以此诱导对方产生错误知觉,达到自身目的。
错误知觉包括,统一性知觉(认为对方团结且故意)、过高估计自己、愿望影响知觉(按照自我想法想当然地自欺欺人)、认知失调(想自己想看到的)后刻意的认知和谐。拜登政府近期行为,极有可能希望两岸产生认知失调这一错误知觉。
情境一:美国希望两岸出现误判,且扮演“清高”的中立和调停者。正值中国崛起与世界权力转移关键时期,同时美国国内疫情等问题突出,美国正希望以台湾平衡中国实力崛起。美国造成两岸的认知失调,一方面,拜登对台湾的战略清晰承诺,使得台方恃宠而骄、更加冒进;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对承诺的否认及战略模糊的回归,可以使陆方更加自信与强势,更加不能容忍台方的挑衅。因此,台海有可能会迎来冲突,美国有机会能借此消耗中国,且转移国内注意力。
情境二:美国对两岸进行双重威慑,在台海问题上希望双方克制、息事宁人,这种情况仍具可能性。若是将前一种情况中,施加手段的对象进行互换,则就是另一种情境。例如对陆方发出战略模糊信号,告知其台湾有美国的可能保护,希望不要乱来,同时对台方发出战略模糊信号,告知台湾美国可能不会保护,希望不要冒进。但就美国的国家利益而言,这一情况可能性较第一种小。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拜登政府真的失误频现,不过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最小。总的来说,美方就是以战略模糊与战略清晰相结合的战略忽悠,诱发对方产生认知失调的错误知觉。
(作者:侯长坤,台湾大学博士研究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原本可以合作、不希望冲突的双方,最终却发生战争的问题,可以从政治学认知的角度来探讨。在不确定的国际条件下,夸大对方敌意,产生错误知觉会造成冲突;与此同时,如果过度自信,也会造成冲突。例如威慑升级或军备竞赛螺旋上升。缘起于阿富汗撤军事件,引出了美国政府对台承诺问题,拜登政府近日在台海问题上的表态,特别是对于涉台表述的前后不一致,以及可能希望两岸受众的选择性收听,一方面使得大陆方面一些人认为台美勾结在拱火,另一方面使得台湾方面某些人过度自信,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两岸的敌意与分化,乃至进一步的冲突升级,从而服从美国平衡中国崛起的利益与规划。拜登政府涉台表述前后不一致,是一种利用“认知失调”错误知觉的战略忽悠行为。
根据罗伯特·杰维斯的著作《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知觉产生机制包括认知相符(以自身知识水平为基础,自以为是、自我确信)、诱发定势(既往理解)、历史包袱(历史经验)。在这些知觉产生机制中,是否正确的理解信号,是产生错误知觉与否的关键。同时,国家行为体可以此诱导对方产生错误知觉,达到自身目的。
错误知觉包括,统一性知觉(认为对方团结且故意)、过高估计自己、愿望影响知觉(按照自我想法想当然地自欺欺人)、认知失调(想自己想看到的)后刻意的认知和谐。拜登政府近期行为,极有可能希望两岸产生认知失调这一错误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