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 汽车格局的变与不变
对今年以来汽车市场格局的变化和分析,中国经济网汽车部近期推出了一组系列报道,从车系的维度展开,对典型企业更是做了案例剖析,基本结论是:品牌优势难以撼动、两极分化持续加剧、局部回暖和改变微乎其微…对跨界造车或新势力而言,面对这些行业不变的现象和规律,恐怕只能多一分敬畏。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华为与小伙伴造车”的概念,在国内资本市场引起了不小的动静,包括小康股份、北汽蓝谷等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股价出现大幅波动。即便华为多次公开声明“不造车”,但依然抵挡不住市场对华为的想象,“入股”,甚至“控股”汽车主机厂的传闻不时发酵。
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轮值主席徐直军的公开发言中可以推断,华为进入汽车行业的角色,是汽车“新四化”浪潮下的博世,说到底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OEM),为主机厂提供“智能出行解决方案”。
在笔者看来,华为当前的决策是明智的,供应商是与所有的主机厂“交朋友”,是最大限度发挥技术储备和平台价值,更是华为、BAT等科技类公司的长项所在。扬长而避短,趋利而避害,这是显而易见的商业逻辑。相比之下,小米要独立造车的选择,就显得格局小了一些。
华为、小米、360,以及BAT等公司的入局,为何不断引发关注、不断刺激着行业的神经?说到底,是大家希望看到,上百年来循规蹈矩的汽车产业能有新的变化,前有特斯拉,后有蔚来、小鹏的“试水”,即便它们虚高的市值与当前的盈利完全不匹配。
正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人,他们才有希望。放到任何一个行业里,这句话同样适用,即创新是驱动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当然,看到希望和实现希望,总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成功破局的一定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