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须牢牢掌握“学术研究”主导权
来源:大公报 作者:吴志斌(中国侨联委员、安徽省政协委员、香港安徽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
2021年6月,由美国经济学会主持的刊物《美国经济评论》在其最新一期的出版内容中,刊登了一篇名为《持续的政治参与:社会互动和抗议运动之间的动态关系》(Persistent Political Engagement:Social Inter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Protest Movements)的论文。据数位研究者所言,该论文是为了客观地“研究”在“政治运动”中,影响持续性参与的因素即“参与某次抗议的人数会否影响后来其他抗议的参与人数及原因。”
这篇充满了道德缺陷和政治恶意的文章,主要是基于在2017年和2018年于香港进行的有偿性质“科学测验”,以诱导香港学生走上反政府的街头游行,顶着“统计人数”的“正当名义”,冠冕堂皇地来探寻“政治运动”的短期刺激与长期的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
乍一看,在科学文明话语和高端学术机构的包装下,这篇文章似乎是唬得住人,但仔细品味一二,它依旧是“熟悉的配方”:欧美黑金和霸权加上被煽动学生和学者──这无疑是港版“颜色革命”运作的必备标配。尤其是,该文有不少强烈反中乱港的词汇,例如采用所谓“雨伞革命”(Umbrella Revolution)来形容非法“占中”。
“假学术”用钱买游行
以学术之名行煽暴之实,文中一脸正义地高扬“香港民主斗争的精神”,其实就是跪着向欧美金主“摇尾求食”。这场国际阴谋背后暴露出来的,恰恰是一直被我们忽略的问题,为什么在“修例风波”前,于香港进行的“颜色革命”的成本是如此之低,区区数百元的诱惑力又是如此之大?而学生和学者又是如何走上为反华势力“呐喊助威”的道路?
一方面,对于欧美反华势力而言,在香港搞“黄色民主”的试验,简直是“零成本”、“低风险”。
根据这篇论文的“实验”设计,他们曾经在2017年6月,通过学校电邮公开招募1100名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来参与所谓的“实验”,最终有849位学生完成全套“实验”,不仅获得了数百元(300至350元不等)的报酬,还被感恩是“为科学作出贡献”。要是“港独”、“反华”能成为科学,这将是这批学者对“科学”二字最大的玷污,这简直是将学术变成“独”器,将学子当成“白老鼠”。
值得注意的是,在问卷调查的最后部分,该实验还会暗示学生可以将报酬转捐给当时尚未解散的“港独”组织“香港众志”,以便将“港独”思潮带入校园,让无知学子成为“港独”势力的“挡箭牌”。
另一方面,在这篇论文的作者署名中,包括一位名为Y. Jane Zhang的“学者”,她曾于2011年至2019年在科大担任助理教授。2019年她又与其他三位学者联合发表论文,露骨地为七一游行“正名”,认为该系列的政治参与可以塑造公民的身份、认同和行为。这不禁让笔者要问,参与游行的这些人到底是要认同哪个国家?树立哪种民主信念?
据科大早前的公开批评,可见Y. Jane Zhang涉及游行实验的研究计划是一份“阴阳报告”。在曾经提交科大人类实验道德委员会作审批的文字版本中,均没有提及“引发参与游行”及“参与者所获的酬劳与参与游行直接挂钩”等环节和方案设计。这无疑是将“学术自由自主”作了一个自欺欺人的“障眼法”,拿着香港人的公帑为黑暴洗地,公然资助港版“颜色革命”。在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或明或暗的资助下,“学术”圣地早已沦为了跨国反华政治势力的藏污纳垢之地,成为了公然挑战国家安全和香港和谐的内在威胁。
国安法的出台实施,确实是让部分“黄色学者”逃了、匿了、怕了。但是,这同时也提醒我们,只有将关于国家和香港的学术研究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打败暗黑势力的学术污蔑和挑衅。
香港的院校向来有崇尚欧美的学术传统和理念的习惯,但这不能成为香港要把自身研究“过渡”给欧美的主要原因。如何树立香港学术研究的自信,将关乎到香港不至沦为“黄色民主”实验室的重要前提,而基本法与国安法更将是树立香港学术自信的重要保障。
来源:大公报 作者:吴志斌(中国侨联委员、安徽省政协委员、香港安徽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
2021年6月,由美国经济学会主持的刊物《美国经济评论》在其最新一期的出版内容中,刊登了一篇名为《持续的政治参与:社会互动和抗议运动之间的动态关系》(Persistent Political Engagement:Social Inter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Protest Movements)的论文。据数位研究者所言,该论文是为了客观地“研究”在“政治运动”中,影响持续性参与的因素即“参与某次抗议的人数会否影响后来其他抗议的参与人数及原因。”
这篇充满了道德缺陷和政治恶意的文章,主要是基于在2017年和2018年于香港进行的有偿性质“科学测验”,以诱导香港学生走上反政府的街头游行,顶着“统计人数”的“正当名义”,冠冕堂皇地来探寻“政治运动”的短期刺激与长期的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
乍一看,在科学文明话语和高端学术机构的包装下,这篇文章似乎是唬得住人,但仔细品味一二,它依旧是“熟悉的配方”:欧美黑金和霸权加上被煽动学生和学者──这无疑是港版“颜色革命”运作的必备标配。尤其是,该文有不少强烈反中乱港的词汇,例如采用所谓“雨伞革命”(Umbrella Revolution)来形容非法“占中”。
“假学术”用钱买游行
以学术之名行煽暴之实,文中一脸正义地高扬“香港民主斗争的精神”,其实就是跪着向欧美金主“摇尾求食”。这场国际阴谋背后暴露出来的,恰恰是一直被我们忽略的问题,为什么在“修例风波”前,于香港进行的“颜色革命”的成本是如此之低,区区数百元的诱惑力又是如此之大?而学生和学者又是如何走上为反华势力“呐喊助威”的道路?
一方面,对于欧美反华势力而言,在香港搞“黄色民主”的试验,简直是“零成本”、“低风险”。
根据这篇论文的“实验”设计,他们曾经在2017年6月,通过学校电邮公开招募1100名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来参与所谓的“实验”,最终有849位学生完成全套“实验”,不仅获得了数百元(300至350元不等)的报酬,还被感恩是“为科学作出贡献”。要是“港独”、“反华”能成为科学,这将是这批学者对“科学”二字最大的玷污,这简直是将学术变成“独”器,将学子当成“白老鼠”。
值得注意的是,在问卷调查的最后部分,该实验还会暗示学生可以将报酬转捐给当时尚未解散的“港独”组织“香港众志”,以便将“港独”思潮带入校园,让无知学子成为“港独”势力的“挡箭牌”。
另一方面,在这篇论文的作者署名中,包括一位名为Y. Jane Zhang的“学者”,她曾于2011年至2019年在科大担任助理教授。2019年她又与其他三位学者联合发表论文,露骨地为七一游行“正名”,认为该系列的政治参与可以塑造公民的身份、认同和行为。这不禁让笔者要问,参与游行的这些人到底是要认同哪个国家?树立哪种民主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