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臭臭”为何成科学研究的“香饽饽”

  中评社北京6月4日电/据科技日报报道,当你得到一块粪便化石时,首先要做的是确认它是粪便化石,而不是其它什么东西,这可以使用现代元素分析(比如能谱分析)来实现。

  保罗·拉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生

  5月2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对在我国内蒙古发现的硅化植物标本的研究和分析,为解决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那些沉睡于地下的古生物化石,是一个巨大的“情报库”,蕴含着史前无尽的奥秘。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鱼类化石……这些都是常见的古生物化石,但是还有一类“有味道”的化石,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也备受科学家珍视,那就是古生物的粪便化石。

  此前不久,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研究人员,对该所汪筱林研究员20多年前国际科考时采自蒙古国西部的7件粪便化石开展了研究。研究发现4个新的粪便化石遗迹类别,包括2个新的遗迹种和2个新的遗迹属,其中1个新的遗迹属还是迄今全世界发现的第二件中生代涡旋状粪便化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杂志上。

  曾被误认为是松柏植物化石

  粪便化石是一类遗迹化石,对这类化石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化石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随着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粪便化石所包含的信息在古生物学和古生态环境研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粪便化石俨然已成为揭示古生物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