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双向交流三十年 黄肇松:要让人民理解

《中国时报》前社长黄肇松。(中评社 倪鸿祥摄)

  中评社台北8月25日电(记者 倪鸿祥)1991年8月12日大陆记者范丽青、郭伟峰来台湾采访“闽狮渔号”事件,开启了两岸双向新闻交流的先例,当初协助促成这项采访任务的《中国时报》前社长黄肇松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表示,以两岸新闻交流的延续、持续跟存在来讲,范郭两人来台采访是一个先行者的角色,可称之为“春江水暖鸭先知”,既有历史的重要性,也是两岸新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注记。两岸新闻交流目的是要让人民理解,很重要!

  黄肇松,1948年生,政治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学士、新闻研究所硕士,美国纽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曾任职“行政院”新闻局国际处美洲科科长,《中国时报》驻纽约特派员、总编辑、常务董事、社长,《时报周刊》董事长,中时报系总管理处总经理,中央通讯社董事长,《中华日报》社董事长,世新大学新闻系客座教授,马英九时期的“总统府国策顾问”,曾赴大陆采访前国家主席杨尚昆,1991年促成第一批大陆记者来台采访闽狮渔号事件,开创两岸新闻双向交流先例,为两岸新闻交流的重要推手,两岸新闻传播界对他均以“肇公”尊称。

  范丽青、郭伟峰来台湾采访的历史意义:春江水暖鸭先知 

  中评社问:肇公是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推手,1991年8月12日,大陆记者范丽青、郭伟峰来台采访“闽狮渔号”事件,开创了两岸双向新闻交流的先例,就是肇公促成的,可否谈谈你当时的心境?

  黄肇松说:也不能讲是我促成的,我们只是媒体人,当时我是《中国时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主要就是负责编辑部工作。我原先也不负责推动两岸交流,因为那不是我分管的工作,但是实际上我有做这些事。1990年9月我和同事去北京采访当时的大陆国家主席杨尚昆,我从那时候开始有做推动两岸交流的事情。

《中国时报》前社长黄肇松。(中评社 倪鸿祥摄)

  黄肇松指出:以新闻界的事情来讲,郭伟峰跟范丽青来台湾之前,台湾的记者去大陆采访已经很多了,但一直还没有大陆记者来台湾这边采访,因此我们一直希望有突破。以前我常常讲,郭伟峰、范丽青来台湾采访可称之为“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是两岸关系缓和的一个先行者角色。而我和时任《中国时报》大陆新闻中心主任俞雨霖在这当中,因缘际会扮演了一点点的角色。

  黄肇松表示:这个角色是讲起来有点像天上掉下来的,就是1991年的8月初“闽狮渔号”的对撞事件发生后,有一天晚上大约8、9点,我们正在上班,突然我接到大陆国台办新闻局杨毅先生的电话,说中国红十字会副秘书长曲折要来台湾谈如何解决这个事件,大陆要派记者随行采访,由于他们不便和台湾的陆委会、“行政院”新闻局直接接触,因此需要台湾对口的媒体邀请才好推动。

  黄肇松说:我一听,觉得这也是件好事,就是两岸新闻交流,虽然是来谈“闽狮渔号”的不幸事件,但是就新闻交流来讲,总是有一个开始,所以我跟当时《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报告,他也很支持;当时跟台湾有关方面的交流沟通是由大陆新闻中心俞雨霖负责,台湾方面也体会到这个事情如果有大陆的主流媒体来台实际观察、实际瞭解采访报道的话,这也是一件好事,有助于大陆同胞瞭解这个事件,就是一个单纯的海上意外事件,没有其他的幕后或是太复杂的背景,所以当时《中国时报》扮演一个对口脚色,负责邀请大陆两位记者。

  黄肇松指出:郭伟峰与范丽青是8月12日来台的,当时“行政院”新闻局希望《中国时报》发一个采访证,这也是一个礼貌,同意他们可以依照他们的意愿在台采访,当时我跟俞雨霖到桃园机场第一航厦接机,虽然过去未曾谋面,但对岸事先有传照片过来,因此初次见面十分顺利,我交付采访证给他们,他们也欣然接受,接着就出现一个很罕见的场景,这是我从事新闻行政跟新闻实务那么多年,很难得看到这么热闹的记者采访记者的情景。

资料图片:黄肇松率领中国时报采访团在1990年9月24日采访杨尚昆主席

  黄肇松说:当时大概有100多位中外记者,几乎所有驻台的外媒,包括美国联合通讯社(AP)、合众国际社(UP)、路透通讯社(Reuters)、法国新闻社(AFP)、英国的BBC、日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等都前来采访。当时所有中外记者都围绕着郭伟峰与范丽青两人抢着问问题,我还记得从机场入口处到海关,大概500、600公尺的路,走了起码花1小时以上,而且媒体为了抢镜头,还为了位置发生争吵、推挤。这种情形当然可以理解,因为从1949年到1991年,42年来两岸记者在台湾第一次接触,而且记者有资讯传播的代表性,大家都想问郭伟峰与范丽青很多问题。

  黄肇松告诉中评社:郭伟峰跟范丽青都是新闻沙场的健将,也都是负责两岸事务的资深记者,所以面对提问时对答如流,此事当时不但在台湾造成轰动,他们的报道也受到大陆各界重视,所以曾经有传闻,大陆国家主席杨尚昆说“这两个娃儿表现很不错”,大陆领导高层对大陆记者第一次访台是高度重视的。

  黄肇松表示:当然,他们在台采访过程,《中国时报》各地的记者都有帮忙,甚至协助发稿等等,这些都由俞雨霖负责的大陆新闻中心负责,“闽狮渔号”事件最后得到了顺利解决,同时也开启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历史大门,之后大陆团体访台就很多很多了,可说开了门就更顺畅了。以前,大陆的新闻朋友总认为两岸新闻交流是在一种不平衡的状况,因为在郭伟峰、范丽青来台采访前,台湾的媒体到大陆采访已有2千人次,但大陆媒体没人到台湾采访。虽然大陆媒体来台采访的时间比较晚,但终于走出了第一步。

  采访杨尚昆主席的感受:两岸的事情不需要外人传话

  中评社问:两岸双向新闻交流已经30年,这30年来两岸关系起起伏伏,新闻交流也是起起伏伏。肇公可以说亲历了两岸交流的主要过程,有什么特别值得回忆的事和个人的体会? 

  黄肇松表示:两岸新闻双向交流这30年来,我不只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我先谈谈个人的体验与体会,也就是郭伟峰、范丽青两来台采访前与采访后两岸新闻交流开拓的情形。

  黄肇松指出:从邀请郭伟峰、范丽青来台采访之前一年不到,也就是1990年9月22日北京举办亚运会,是中国大陆进入奥运会后第一次承办亚洲区以上的世界级运动会,台湾则是1980年以“中华台北”名义重返奥委会后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国际赛事,当时《中国时报》派出40几人的采访团到北京采访,余纪忠要我亲自率团坐阵,这也是我第一次去北京。

图片说明:1991年7月黄肇松率《中国时报》记者走访福建期间,曾访问当时担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习近平详细的介绍了褔州发展情况,以及福州与台湾关系的源远流长。

  黄肇松回忆:那时候两岸官方没有任何接触,但1990年的8月突然先后传出日本自民党副总裁金丸信到北京会见大陆国家主席杨尚昆之后,金丸信对台湾释出好意,也可讲是某种程度的推销,说要到台湾愿意为两岸传话;而无独有偶的,美国阿拉斯加选出来的参议员史蒂文森也自称有脉络,要来台湾谈一谈,让两岸有更好的沟通交流。

  黄肇松说:8月中旬某一天下午,我主持《中国时报》编采会议时,政治组、经济组都回报没大事,只有大陆新闻中心的俞雨霖回报有则外电报道,说金丸信和史蒂文森想到台湾来帮忙沟通两岸,我听了心理有点感觉:“怎么两岸的事情需要外人传话?我们去访问中共的领导人,看看他们对台湾的政策是怎么一个方向,不要透过国外国人来讲”。

  黄肇松表示:大陆其实也没有要透过外国人来讲,当时《中国时报》里有人认为采访杨尚昆主席是一个幻想,不可能达成,但我说“我们做新闻第一求真求实,更重要要有前瞻性”;因为台湾很小,大家只能在这里面找新闻,可是读者有权利知道更大的世界里面更大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想办法采访。

  黄肇松指出:当时两岸关系基本上是停滞的,大陆当时在国际关系上很不利,也希望台湾没事最好,但是如果要进一步交往,也不知道要怎么做,所以我有点感觉,如果提出采访的申请,即使像中彩券一样只有百万分之一的机会,最起码做看看,约访成功就有大新闻,不成功也没什么损失,于是我请俞雨霖赴北京蹲点,并言明如果约访有结果,打电话只要讲5个字“老黄,你来吧!”这样我就知道了,反正我本来就准备要率亚运采访团到北京。

  黄肇松说:后来果然接到俞雨霖的电话“老黄,你来吧!”于是我向余纪忠回报,余老也不敢相信,但俞雨霖回报说对方很有诚意,后来杨尚昆告诉我,他不只没接受外媒专访,就连大陆的《新华社》、《人民日报》也没做过独家专访。

  黄肇松说:当时我做了各方面的准备,并且提前动身到北京,我原本以为这个专访一个星期内就可以完成,然后再参加亚运揭幕式,待个两三天就可以返台,因为那一年10月2日刚好是《中国时报》40周年,报社9月底要举行“媒体与亚洲民主发展研讨会”,邀请日本、印度、泰国等亚洲10个国家有代表性的媒体负责人与会,由于我是主持人,所以非回去不可,但是北京这边的专访一直安排不定,因为杨尚昆公务实在繁忙,加上北京首次准备亚运,后来总算挪出时间专访成功,这证明,两岸的事务不需要靠他人传话,什么有事情就直接谈,杨尚昆也是这么一个看法。

1991年8月12日,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和中新社记者郭伟峰抵达台北桃园机场,中国时报总编辑黄肇松(右一)迎接。

  黄肇松回忆:当时在人民大会里进行专访,杨尚昆就我们所关切的问题,综合性的做了40分钟完整答覆,接着我提出在场采访的记者都想提问,杨尚昆因此特别延后下一个行程,回覆我们的提问。

  黄肇松说:我问北京方面认为要与台湾进行党对党的接触,但台湾有100多个政党要怎么谈?杨尚昆表示,还是会跟国民党谈,因为国民党既然执政,就应该有能力将岛内各党派的意见综合起来,这代表他蛮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当时俞雨霖、黄辉珍等人问了6、7个问题之后,我觉得该提一些软性的话题,当时杨尚昆看起来感觉很年轻,于是问他如何养生?他说他83岁,没有时间运动,而他最好的运动就是一辈子搞革命,只有在文革时被软禁10年期间,每天早上绕着自家住宅跑一个小时出大汗,这就是他的养生之道。

  黄肇松表示:对于两岸统一的问题,杨尚昆说在他这一代看不到可以理解,然后指着我说,你们这一代如果都还看不到,那就不应该了,当时我大约40几岁。总之,这次的专访不论是实质上或人情面上,都开启了高层新闻联系、交流的一个开始。

  黄肇松说:这个专访当天晚上就立即处理,隔天《中国时报》以三个半版大幅报道,这让大陆也感到惊讶,但因为很多媒体都知道《中国时报》专访杨尚昆,而且当年《联合报》总编辑黄年也提出联合专访的要求,但北京并未答应。而这个独家专访报道当时造成轰动,因为这是第一次有台湾媒体亲自访问到中国国家主席,同时杨尚昆还兼任对台事务的领导人,直接管理对台政策,所以重要性不在话下。

  黄肇松说:凭良心讲,我们在进行专访时没感觉到有什么限制,北京认为个访问可以促进两岸的交流沟通,所以大陆的省报、解放日报都转载了有关主要内容,虽然没有像《中国时报》刊登了5、6千字那么多,他们大概刊了3千字。这篇重要专访对于当年两岸接触之后的4、5年之间比较和平稳定的氛围是有帮忙的。

  黄肇松表示:记得1993年11月《中国时报》和花旗银行合作邀请已经卸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访台演讲,演讲前由余纪忠主持一个座谈,介绍我时,特别说明我曾专访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老布什当时就说那场专访非常重要,因为美国国务院逐字翻译并送到白宫。

  黄肇松认为:因此,两岸之间很多事如果透过直接的接触来往,然后以第一手的资料提供给人民理解,很重要、而且很有价值。当时安排专访杨尚昆并不容易,但是如果不试试看,永远没办法创造这样的一个沟通跟交流的历史机会。

1991年大陆记者首次赴台采访重要当事人郭伟峰、黄肇松(中)、俞雨霖(左)于2017年11月24日在北京合影。黄肇松时任中国时报总编辑、俞雨霖时任中国时报副总编辑,是大陆记者首次赴台的主要接待者。(中评社 徐梦溪摄)

  黄肇松指出:之后我几乎每年去大陆进行新闻方面的沟通工作,大大小小的,后来扩及到学术、文化活动、甚至一起办展览等等,平均一年5次,大约两、三个月就会有一次,所以若从1990年自起到2008年从《中国时报》退休,后来到“中央社”服务、到世新大学教书,乃至于在《中华日报》服务,直到2020年以前,我赴大陆至少超过100次,去的地方以北京为上,其它去过的地方也不少,像是上海、福建、广州等等,所以在当代的新闻界人士里面,从事两岸新闻交流来讲,我应该算是老兵了。

  黄肇松说:这都是从杨尚昆的访问、郭伟峰、范丽青的来台,以及其后的两岸接触,有了更广阔交流,如今从1991年到今年已经30周年了,这是我记忆中难以磨灭的一个新闻双向交流的事情,如今说来,可说是“时势创造交流”。

  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确是所有交流的本钱和底子 

  中评社问:您认为1991年大陆记者到台湾采访对两岸新闻交流的重要性为何?

  黄肇松表示:两岸的事情其实蛮复杂的,交流也不是口头上讲的那么简单,因为这里面很多问题要磋商,要继续能够坚持下去,这都不容易,尤其新闻媒体的交流,因为两岸新闻媒体的制度各有不同,但它的影响都是满足人民知的权利。比如两岸在1988年之前,蒋经国在他生命最后的阶段,宣布解除戒严、废除报禁、开放老兵回乡探亲,他做的这些决定,当时很多人一开始也不知道要怎么落实,因为两岸已经隔绝太久。所以两岸新闻交流一方面是媒体有这个需要,因为从1988年开放探亲开始,可能就给两岸带来贸易、投资、通商、通邮、通航等等,这叫“水到渠成”。但每一个阶段都要有充分的资讯,充分的瞭解,不然交流随时可能中断。加上两岸的政治关系复杂,台湾是政党轮替制度,也不知道哪个政党执政会影响两岸交流,所以两岸交流是困难重重的。

  黄肇松举例:2000年台湾第一次政党轮替,因为民进党从来没有跟大陆有过交往的经验与历史,所以大家当时很担心这个交流有变。我的观察,所幸就是有1991年郭伟峰、范丽青这两位先行者引发出新闻双向交流的推动,让两岸交流得以持续下去,而新闻交流本身也逐步有进展,从原来“闽狮渔号”事件特别任务的采访扩展到专题的采访,再发展到驻点采访,驻点时间也逐步延长,尤其现在在疫情之下还能坚持下来,这显示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重要性。

  黄肇松强调:两岸都不愿意因为其他事物的耽搁或者影响而切断了新闻交流,虽然因为制度的不同,彼此对于媒体的角色、任务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透过驻点记者第一手的报道,总是对两岸资讯的流通,人民知的权利的协助,还是有它基本的功能。

  黄肇松认为:也就是说,两岸关系的起伏着眼于政经制度的不同,虽然不一直都是康庄大道,它一直有起伏,但是所幸两岸新闻双向交流没有间断,如果新闻交流断了,或者受到更大的约束与限制,那么其他方面的交流即使不中断也会更困难,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延续、持续跟存在,郭伟峰、范丽青30年前以先行者入台采访有历史的重要性,也是两岸新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注记。   黄肇松回忆:2009年我在世新大学教书,以中国新闻协会副理事长的身份,带访问团到北京,见了当时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也见了后来接棒的张志军,隔天准备结束访问回到台北,当天晚上国台办来电希望我延后一天返台,原来是陈云林11月3日要访问台湾,想征询我的意见。

  黄肇松说: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确是所有交流的本钱和底子,虽然我现在年事已高,有时从事两岸交流具体工作也觉得蛮累的,但是想到也曾经为新闻交流贡献出一点心力,这就成了鼓舞的力量。

  中评社问:目前两岸新闻交流由于政治和疫情的影响,不很顺畅,与过去全面交流的盛况有很大的不同。肇公以个人推动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体验,对当前与未来的两岸新闻双向交流有何建言和期待?

  黄肇松表示:从全球疫情大爆发的环境来看,联合国大会、APEC都改成视讯会议,国与国之间的领导人访问活动基本上也终止了,所以不从悲观的角度来看,即便大陆在台驻点的记者有的可能已经超过一年多没回去大陆了,这阵子两岸其他方面的交流也大受限制,他们能够采访的空间也相对萎缩,两岸有关新闻交流的规模、频率大幅减少。恢复两岸交流的时间,或许要等到明年底,因此,在必须与病毒共生的生活架构下,怎么样恢复两岸在各方面的交流,这也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两岸新闻媒体的双向交流应该尽速正常化。两岸新闻交流如果被疫情冲断而无法弥补、也无法重建的话,这对两岸其他方面的交流是很不利的,所以我希望把两岸新闻交流与学生交流列为恢复两岸各项交流的优先项目,这是身为新闻老兵的一个愿望。

《中国时报》前社长黄肇松。(中评社 倪鸿祥摄)

  中评社台北8月25日电(记者 倪鸿祥)1991年8月12日大陆记者范丽青、郭伟峰来台湾采访“闽狮渔号”事件,开启了两岸双向新闻交流的先例,当初协助促成这项采访任务的《中国时报》前社长黄肇松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表示,以两岸新闻交流的延续、持续跟存在来讲,范郭两人来台采访是一个先行者的角色,可称之为“春江水暖鸭先知”,既有历史的重要性,也是两岸新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注记。两岸新闻交流目的是要让人民理解,很重要!

  黄肇松,1948年生,政治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学士、新闻研究所硕士,美国纽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曾任职“行政院”新闻局国际处美洲科科长,《中国时报》驻纽约特派员、总编辑、常务董事、社长,《时报周刊》董事长,中时报系总管理处总经理,中央通讯社董事长,《中华日报》社董事长,世新大学新闻系客座教授,马英九时期的“总统府国策顾问”,曾赴大陆采访前国家主席杨尚昆,1991年促成第一批大陆记者来台采访闽狮渔号事件,开创两岸新闻双向交流先例,为两岸新闻交流的重要推手,两岸新闻传播界对他均以“肇公”尊称。

  范丽青、郭伟峰来台湾采访的历史意义:春江水暖鸭先知 

  中评社问:肇公是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推手,1991年8月12日,大陆记者范丽青、郭伟峰来台采访“闽狮渔号”事件,开创了两岸双向新闻交流的先例,就是肇公促成的,可否谈谈你当时的心境?

  黄肇松说:也不能讲是我促成的,我们只是媒体人,当时我是《中国时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主要就是负责编辑部工作。我原先也不负责推动两岸交流,因为那不是我分管的工作,但是实际上我有做这些事。1990年9月我和同事去北京采访当时的大陆国家主席杨尚昆,我从那时候开始有做推动两岸交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