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研香港:假新闻影响青年 政府需规管

“青研香港”日前以“网络媒体及社交网站言论生态”为题进行问卷调查

  中评社香港6月4日电/近几年,形形色色的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涌现,同时,由于香港对互联网的管制十分宽松,在网上发表言论缺乏监管,亦令到网络上的假资讯和仇恨言论愈来愈多,对社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为了解香港市民对网络资讯真实性和应对网络假资讯措施等相关议题的看法,“青研香港”在2021年5月23日至6月1日期间,以“网络媒体及社交网站言论生态”为题,发布了一份网络问卷,最终收到837个有效回应。

  调查显示,有64.2%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媒体上的假资讯很多,有63.7%的受访者认为社交网站的假资讯很多;有64.4%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媒体及社交网站存在滥用言论自由以散播假资讯的风气,而62.2%的受访者表示因网络假资讯问题而感到困扰。青研香港发言人庄展铭认为,调查结果显示网媒和社交平台充斥假资讯已是不争的事实,甚至不少市民为此而感到困扰。香港人工作忙碌,追求简单方便,越来越多人喜欢网上购物及看新闻,近年“黑媒”散播假新闻针对中央及特区政府,炮制了“爆眼女”、“新屋岭”、“8.31”等假新闻事件,荼毒年青人及带来不必要的仇恨。“破坏容易修补难”,近年的假新闻,已经深远影响90后的年青人。政府必须正视网络假资讯问题,守护下一代。

  问卷亦调查了受访者对改善网络言论环境的意见。有64.4%的受访者认为社交网站营运商有责任规管平台上的资讯符合法律和真确性,64.2%的受访者认为现行规管网络媒体及社交网站的法律并不足够。青研香港成员罗晓枫认为,大部分网络资讯均通过Facebook、YouTube等社交网站进行传播,社交网站营运方不能只顾赚钱,还应该承担维护网站内容合法、合规、合符道德的社会责任。香港近年涌现大量网媒,其质素良莠不齐,但影响力可能颇大,加强监管实属必要。调查结果亦显示,多数受访者均认为现时法例对网媒及社交网站的规管有待完善。

  去年6月至7月,青研香港曾就“网路欺凌”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提出了赋予私隐专员更多权力权力、增加“起底”罪行刑罚的阻吓力等建议。青研香港发言人周元谷指出,政府上个月向立法会提交了关于《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的修例建议,而此次调查中仍有64.9%的受访者要求增加针对网络欺凌行为的刑罚,显示政府的修例建议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民意诉求,但由于网络欺凌的问题太过严重,市民仍然希望政府加强打击力度。

  青研香港顾问、立法会议员陈恒镔表示,互联网的高速传播力可令假资讯的“杀伤力”倍增。举例而言,“新屋岭强奸”、“爆眼女”等假资讯在社交媒体上疯传,成功煽动起仇警情绪;“基因送中”、“监控行踪”、“疫苗打死人”之类的谣言也大大影响了香港的抗疫工作。但即使如此,特区政府只是一味强调“现实世界法例适用网上违法行为”,对网络假资讯仍缺少有针对性的立法,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很不理想。言论自由绝不包括发布假资讯的自由,对言论自由做出合乎比例的限制以打击假资讯,是法治社会的通例。新加坡的《防止网络假资讯与网路操纵法》、欧盟的《社交网络强制法》等,都是值得参考的例子。

“青研香港”日前以“网络媒体及社交网站言论生态”为题进行问卷调查

  青研香港召集人陈志豪认为应完善规管社交网站的法例。有鉴于网络的匿名性,政府应考虑立法要求注册社交网站帐号需提交真实个人资料,我们强调,网络帐户仍可使用网名,但注册时须提供真实资料。此外,亦应立法迫令社交网站营运商加强规管其平台的讯息,为其用户所发表的违法内容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政府可参考新加坡,立法赋权特区政府主要官员,可要求社交网站营运方在政府认为可能是假消息的贴文上加注警语、浮水印,或者命令其关闭页面。如不遵循指示,政府可视该则贴文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可参考欧盟《电子商务指令》设立“通知+移除”机制,任何因网上假资讯而致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者,可循特定机制向社交网站服务提供者发出通知,要求其予以更正或移除。社交网络营运方经自行评估后,若在48小时内予以更正或移除,将可豁免自身责任,否则或承担连带责任。

  青研香港发言人周元谷建议立法制订更严谨的网媒注册制度。现时,虽然部份网媒为了在“政府新闻处新闻发布系统”取得登记而以“报刊”名义进行注册,但网媒注册并非强制,不注册者仍可自称“传媒”,并以此名义自行发放记者证。部分网媒甚至连最基本的公司注册或社团注册都没有。由于未如传统媒体一般进行登记,即使其发布不实报道且造成严重后果,执法机关或受害人也可能无从查起。有鉴于此,政府应研究要求全部网媒(包括任何自称“传媒”的网站、社交媒体专页等)进行注册,如拒不注册将不能以“传媒”和“记者”身份行事。

  青研香港成员罗晓枫建议教育局加强针对青少年的“传媒素养”教育。网络上充斥者假资讯,但互联网资讯取代传统纸媒资料的趋势已十分明显,而过去的事件显示,青少年更特别容易受到假资讯所迷惑和煽动。有鉴于此,教育局应研究其他地区经验,在学校推行“传媒素养”教育。以芬兰为例,当地的媒体教育工作由学前班级开始,到高中则以跨课程主题的形式教授。教师会设计具创意的课程,教导学生查证事实和批判思考等等,这些都值得香港借镜。

“青研香港”日前以“网络媒体及社交网站言论生态”为题进行问卷调查

  中评社香港6月4日电/近几年,形形色色的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涌现,同时,由于香港对互联网的管制十分宽松,在网上发表言论缺乏监管,亦令到网络上的假资讯和仇恨言论愈来愈多,对社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为了解香港市民对网络资讯真实性和应对网络假资讯措施等相关议题的看法,“青研香港”在2021年5月23日至6月1日期间,以“网络媒体及社交网站言论生态”为题,发布了一份网络问卷,最终收到837个有效回应。

  调查显示,有64.2%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媒体上的假资讯很多,有63.7%的受访者认为社交网站的假资讯很多;有64.4%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媒体及社交网站存在滥用言论自由以散播假资讯的风气,而62.2%的受访者表示因网络假资讯问题而感到困扰。青研香港发言人庄展铭认为,调查结果显示网媒和社交平台充斥假资讯已是不争的事实,甚至不少市民为此而感到困扰。香港人工作忙碌,追求简单方便,越来越多人喜欢网上购物及看新闻,近年“黑媒”散播假新闻针对中央及特区政府,炮制了“爆眼女”、“新屋岭”、“8.31”等假新闻事件,荼毒年青人及带来不必要的仇恨。“破坏容易修补难”,近年的假新闻,已经深远影响90后的年青人。政府必须正视网络假资讯问题,守护下一代。

  问卷亦调查了受访者对改善网络言论环境的意见。有64.4%的受访者认为社交网站营运商有责任规管平台上的资讯符合法律和真确性,64.2%的受访者认为现行规管网络媒体及社交网站的法律并不足够。青研香港成员罗晓枫认为,大部分网络资讯均通过Facebook、YouTube等社交网站进行传播,社交网站营运方不能只顾赚钱,还应该承担维护网站内容合法、合规、合符道德的社会责任。香港近年涌现大量网媒,其质素良莠不齐,但影响力可能颇大,加强监管实属必要。调查结果亦显示,多数受访者均认为现时法例对网媒及社交网站的规管有待完善。

  去年6月至7月,青研香港曾就“网路欺凌”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提出了赋予私隐专员更多权力权力、增加“起底”罪行刑罚的阻吓力等建议。青研香港发言人周元谷指出,政府上个月向立法会提交了关于《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的修例建议,而此次调查中仍有64.9%的受访者要求增加针对网络欺凌行为的刑罚,显示政府的修例建议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民意诉求,但由于网络欺凌的问题太过严重,市民仍然希望政府加强打击力度。

  青研香港顾问、立法会议员陈恒镔表示,互联网的高速传播力可令假资讯的“杀伤力”倍增。举例而言,“新屋岭强奸”、“爆眼女”等假资讯在社交媒体上疯传,成功煽动起仇警情绪;“基因送中”、“监控行踪”、“疫苗打死人”之类的谣言也大大影响了香港的抗疫工作。但即使如此,特区政府只是一味强调“现实世界法例适用网上违法行为”,对网络假资讯仍缺少有针对性的立法,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很不理想。言论自由绝不包括发布假资讯的自由,对言论自由做出合乎比例的限制以打击假资讯,是法治社会的通例。新加坡的《防止网络假资讯与网路操纵法》、欧盟的《社交网络强制法》等,都是值得参考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