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高考志愿填报还应做到统筹兼顾

  中评社北京6月5日电/网评:高考志愿填报还应做到统筹兼顾

  来源:东方网 作者:堂吉伟德

  2021年是山东新高考政策落地的第二年,面对新政策、新的录取模式,考生、家长都会出现一定的紧张情绪。近日,山东省教育厅提醒,只要调整好心态、研究透政策、掌握好方法,就能够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志愿。(6月4日《齐鲁晚报》)

  在高考志愿填报是否重要的问题上,45.4%的高考应届生认为高考志愿填报非常重要,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志愿填报家长有想法,孩子有诉求,老师有建议,政策有变化,既要满足于考生的兴趣爱好,又要与自身的分数相匹配,同时又要在所有的方案中实现最优化,这对于考生和家长都是莫大的考验,并成为高考之后社会关注的又一热点和焦点。

  志愿填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实现志愿填报方案的最优化,需要考生和家长作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既要对全局性的高招政策进行宏观把控,又要对每所高校和相关专业进行纵向比较,参考各方意见进行审慎的判断和选择。受自身信心不足、基本常识缺乏、专业资格信赖等因素的影响,志愿填报的第三方服务业务方兴未艾,借助于志愿填报APP小程序和专业人员“一对一”指导成了极好的替代,有效缓解了考生及家长的“志愿填报之惑”。

  第三方服务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除了收费昂贵增加家庭负担,所提供的咨询结果也因求稳而非最优方案。除此之外,志愿填报最大的问题在于,志愿填报究竟是以家长意愿为主,还是以考生自身意愿为主。由于志愿填报合理性、可行性和优选项,角度、需求与状况不同,在评价的结果上也有很大的反差。利益需要和主导方向不同,高考志愿填报引发的矛盾也极其突出。由于角度和观念不一样,不少孩子和家长在志愿的选择上出现极大分歧,引发了家里两代人的“战争”。比如有的家长想孩子学医,而孩子却对金融专业非常感兴趣,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在省内高校读书,以便于留在身边,而孩子却想到到更远的地方去读书。   服务机构有专业水准,家长有人生的经验,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若非在一个频道内,就容易引发矛盾和产生冲突。由于子女的“独立自主”与父母的“权威控制”,认知上的差异对于择校、择业会因代际差异而产生冲突,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矛盾升级,甚至带来后续性更大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因为家长控制欲太强,自身的想法无法实现,就会采取离家出走或拒绝报名入学的极端方式,而有的孩子则因为所学的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却选择了弃学或复读的方式,以期“从头再来”去满足自己的想法。

  当然,孩子的意愿需要尊重与满足,不过由于考生多处于成长期,加之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理想主义较为浓厚,不确定因素太多,对未来的学习与工作缺少规划,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来填报,也可能缺乏合理性与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实现统筹兼顾。一方面要找相关专家咨询,或向老师和其他教育从业者请教,尽快弄懂招生政策,把专业与就业结合起来,把当下与长远结合起来,为选择提供参谋与助手;另一方面,家长要扮演好服务者、辅助者和建议者的角色,而不是借助于家长权威而擅自决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违背孩子的意愿与想法武断替代填报,孩子一旦失去兴趣并产生抵触情绪,孩子的定向发展就会前途堪忧。唯有多方结合与协作,才能让高考志愿填报科学正确。   中评社北京6月5日电/网评:高考志愿填报还应做到统筹兼顾

  来源:东方网 作者:堂吉伟德

  2021年是山东新高考政策落地的第二年,面对新政策、新的录取模式,考生、家长都会出现一定的紧张情绪。近日,山东省教育厅提醒,只要调整好心态、研究透政策、掌握好方法,就能够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志愿。(6月4日《齐鲁晚报》)

  在高考志愿填报是否重要的问题上,45.4%的高考应届生认为高考志愿填报非常重要,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志愿填报家长有想法,孩子有诉求,老师有建议,政策有变化,既要满足于考生的兴趣爱好,又要与自身的分数相匹配,同时又要在所有的方案中实现最优化,这对于考生和家长都是莫大的考验,并成为高考之后社会关注的又一热点和焦点。

  志愿填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实现志愿填报方案的最优化,需要考生和家长作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既要对全局性的高招政策进行宏观把控,又要对每所高校和相关专业进行纵向比较,参考各方意见进行审慎的判断和选择。受自身信心不足、基本常识缺乏、专业资格信赖等因素的影响,志愿填报的第三方服务业务方兴未艾,借助于志愿填报APP小程序和专业人员“一对一”指导成了极好的替代,有效缓解了考生及家长的“志愿填报之惑”。

  第三方服务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除了收费昂贵增加家庭负担,所提供的咨询结果也因求稳而非最优方案。除此之外,志愿填报最大的问题在于,志愿填报究竟是以家长意愿为主,还是以考生自身意愿为主。由于志愿填报合理性、可行性和优选项,角度、需求与状况不同,在评价的结果上也有很大的反差。利益需要和主导方向不同,高考志愿填报引发的矛盾也极其突出。由于角度和观念不一样,不少孩子和家长在志愿的选择上出现极大分歧,引发了家里两代人的“战争”。比如有的家长想孩子学医,而孩子却对金融专业非常感兴趣,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在省内高校读书,以便于留在身边,而孩子却想到到更远的地方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