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蜗牛案哗然 小题勿大作

图1 2017年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涉及“虐待动物”舆情走势(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8月23日电/香港警方8月16日晚以“涉嫌残酷对待动物罪”拘捕一名理工大学博士生,称该男在8月4日在尖沙咀某广场向地面撒盐,致数只蜗牛脱水而死,涉案男生经扣查后已获保释。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全港舆情因之哗然,港人普遍对这宗“蜗牛奇案”感到不可思议,大部分网民的观点认为此举并不构成犯罪。社会情绪因而引发高度不满。

  众所周知,一只脚已经跨进“后现代社会”的香港,正在努力缔造自己为动物友善城市,对动物保护议题向来都予以超乎寻常的关心和热情,有关法例越订越多,打击犯法力度越来越大,成果不可谓不大,但是,背后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如图1所示,近5年来多宗本地宠物、小动物被虐待或虐杀的案件多次在香港社交媒体触发舆情爆点,也频频戳中港人的不满情绪,更有政治人物、意见领袖、网红和民间团体冲在第一线扮演“动保先锋”角色,他们的动机当然各自不一样。而此次博士生“虐杀”蜗牛被捕的舆论影响程度,则蹿升至近5年来的第三高位,仅次于去年被全港声讨的大埔宠物店虐宠案、深井豪景花园掟宠案,可以肯定,有关舆论性质已经脱离了正常的保护动物范围。
 

图2 香港网民对理大生“虐蜗牛案”与近年来其它虐待动物事件的情绪分布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此次博士生“虐杀”蜗牛案的网民情绪反应,和过去香港发生的其它各类虐待动物事件相比完全不同。如图2所示,嘲笑情绪占比最高,而一般来说最常见的愤怒、伤心情绪反而占比很低。早在8月4日博士生撒盐杀死蜗牛行为被个别传媒曝光之初,注意并讨论此事的网民很少,而且大部分观点认为蜗牛属于外来入侵物种、属于“害虫”,此做法并无不妥,当时就有网民揶揄,豉椒炒蚬、法式蜗牛岂不也是“侵犯动物权益”?谁都没想到,这则不起眼的新闻,十几天后居然成为“罪证”,并兴师动众缉拿“凶手”。

  盐杀蜗牛的博士生被蒙上头套、带着手铐的画面传出后,立即引爆整个香港舆论场。大部分港人感到不可思议,普遍认为此举矫枉过正、执法过度。有网民“较真”地列举资料,以论证盐杀蜗牛的正当性,还有网民百无聊赖地“报菜名”般向警方表示“自首”。此外,有不少观点认为,此案折射出香港社会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在长期的“左胶”滥情之下,连人的基本安全、尊严、权益都比不上猫咪和狗狗,连政府都不得不被风向带着走,这才造成今天“蜗命贵”的奇案。据知,香港制定的《防止残酷对待动物条例》主要针对虐待动物行为,违法者一经定罪,可被罚款20万元及监禁3年。所以,博士生最后如何定罪,必定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舆情敏感点。

图3 香港社交媒体涉及理大生“虐蜗牛案”舆情的内容分析(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蜗牛奇案”在香港社交媒体产生的舆情长尾,所衍生的后续效应远远超过事件本身。如图3所示,涉及该案舆情的近一半声量与三分之一的关注度,基本上都属于借题发挥的炒作。例如,有心人抓住此次行动的争议点,将该案与敏感政治议题相连结,进而扩展到对警队的嘲讽与批判。如图4所示,去年7月以来国安法效应逐步深化、香港社会秩序由乱及治,“修例风波”期间由乱港黑暴势力煽动的仇警情绪已逐步回落至低位,来自社会正面民意的撑警情绪占比则攀至相对高位,但嘲警情绪在近半年多来悄然上升,甚至在一些突发涉警事件催化下,超越仇警情绪,此次的“蜗牛奇案”便是典型,需要高度重视。

  中评智库认为,“蜗牛奇案”掀起了舆论风波,也充分证明:在香港逐步回稳的社会基本面之下,仍然存在非常不稳定的复杂情绪与心理,说明人心回归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香港社会要实现和谐稳定实属不易,执政者切勿掉以轻心。我们期待,执掌治港公权力者必须提高治港水平,要掌握民情民意,谨防自己的不当措施引发社会高度不安。依法治港绝对没有错,必须坚持,但是切勿小题大作!更不能被有心者带偏舆论导向。

 (记者:徐文森 分析师:舒晓叶 工程师:连港东 研究员:宋漾心)

图4 “修例风波”以来香港网民对警方三种情绪的占比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1 2017年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涉及“虐待动物”舆情走势(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8月23日电/香港警方8月16日晚以“涉嫌残酷对待动物罪”拘捕一名理工大学博士生,称该男在8月4日在尖沙咀某广场向地面撒盐,致数只蜗牛脱水而死,涉案男生经扣查后已获保释。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全港舆情因之哗然,港人普遍对这宗“蜗牛奇案”感到不可思议,大部分网民的观点认为此举并不构成犯罪。社会情绪因而引发高度不满。

  众所周知,一只脚已经跨进“后现代社会”的香港,正在努力缔造自己为动物友善城市,对动物保护议题向来都予以超乎寻常的关心和热情,有关法例越订越多,打击犯法力度越来越大,成果不可谓不大,但是,背后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如图1所示,近5年来多宗本地宠物、小动物被虐待或虐杀的案件多次在香港社交媒体触发舆情爆点,也频频戳中港人的不满情绪,更有政治人物、意见领袖、网红和民间团体冲在第一线扮演“动保先锋”角色,他们的动机当然各自不一样。而此次博士生“虐杀”蜗牛被捕的舆论影响程度,则蹿升至近5年来的第三高位,仅次于去年被全港声讨的大埔宠物店虐宠案、深井豪景花园掟宠案,可以肯定,有关舆论性质已经脱离了正常的保护动物范围。
 

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