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学者线上对话:北极治理中的中美加关系
中评社北京5月29日电(实习记者 刘欢)北极地区当今的地缘政治格局与冷战时期的美苏两个大国割据相比已发生了极大变化,如今的多极格局涵盖了多个北极国家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安全利益和海军实力。近几年来,包括国际组织和非北极国家在内的力量也意在对北极地区施加影响,并着重关注北极的科研、航运和资源开发等事务。在此背景下,中美研究中心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中国学院于5月26日联合主办“北极治理中的中美加关系”线上对话,邀请中美加学者探讨三国的北极政策,展望中美加在北极的竞争与合作点。
参加这次线上对话的嘉宾学者有: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极地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谢莉·古德曼(Sherri Goodman),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助理赵隆,加拿大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北极海洋与安全政策主席亚当·拉朱内斯(Adam Lajeunesse)。阿尔伯塔大学中国学院院长王佳作开场致辞与结束语。对话由中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洪农主持。
古德曼教授从克林顿政府开始,介绍了历届美国政府的北极政策。1994克林顿政府提出了满足后冷战时期战争国家安全和国防的需要、保护北极环境和养护其生物资源等6项原则和目标。1996年美国等8个北极国家正式成立了北极理事会,翻开了北极治理的新篇章。布什时期出台了一些更加稳健的政策,推动北极治理的发展。2013年奥巴马政府颁布了新的《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强调北极地区国家安全和国土安全利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广泛的国际合作。在2015-2017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的两年,美国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保护等问题。特朗普时期,美国政府退出了巴黎协定,对北极地区的关注重点转向国家安全领域,而不重视气候变化。拜登上任后,重新加入巴黎协定,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近期北极理事会会议上,强调了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治理和法治等问题,呼吁北极国家之间要加强合作。之后,古德曼教授高度评价了美国与加拿大在北极事务上的合作,称双方在科学研究、海岸巡逻、原住民等层面合作密切。
赵隆在发言中表示,中国从90年代开始积极参与北极事务,2013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2018年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这一白皮书中涵盖中国感兴趣的多个议题,其中科学研究和北极的环境保护是中国最为关注的领域。赵隆强调,首先,不应该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视为一种威胁。中国在地理上靠近北极,无论是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还是航运开放,都与中国密切相关。中国并不希望挑战既有的北极治理体系,而是积极加入这一组织架构。中国强调自身作为北极事务的利益攸关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不希望被完全隔离在北极的发展进程之外,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科学研究。赵隆将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分为四个层面:科技层面、经济层面、治理层面、双边和多边合作层面。中美加之间在北极领域的合作,既有新的期待,又有新的挑战,关键是如何通过例如气候问题合作凝聚共识,减少对立。美国防务部门曾将中俄视为美国在北极地区安全的长期威胁,因此如何克服特朗普政府的消极遗产,减少对抗值得思考。同样,还需考虑如何调和北极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俄罗斯希望加速对油气等资源的开发,而许多北极国家强调对环境的保护。
拉朱内斯重点介绍了中国和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关系。他表示,过去中加之间处于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状态,中国投资促进加拿大的资源开发。这一时期中加之间虽然在政治和世界观上存在分歧,但并不影响双边的合作,加拿大将中国视为负责人的伙伴,而非竞争者。然而在霍普湾(Hope Bay)项目收购的失败标志着中加之间的这种动态平衡出现转向。加拿大投资审查局出于国家安全问题的担忧,叫停了中国金矿巨头——山东黄金对加拿大黄金生产巨头特麦克资源公司的收购。
拉朱内斯强调,过去加拿大重点关注的四大领域是环保、经济发展、主权和对原住民的支持。但现在国家安全和美加关系占据了优先地位。美国方面担心中国在北极的活动会威胁其安全利益,促使加拿大立场也开始转向。但加拿大的立场转变并非仅与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相关,中国在南海、台海、中日、中印问题上的外交政策等,使加拿大开始将中国视为一个竞争者。加方认为中国企业对涉及就业和政府收入的关键资源的控制,会成为中国政府的政治筹码。最后,拉朱内斯提供了两种可能的前景,一是中国表明自己不会挑战北极国家的安全利益来减少美国的恐惧,或者中国投资但不控制相关资源行业,从而赢得一种双赢的局面;二是双方在交通、科学研究等方面分歧增多,矛盾扩大化。
三位学者演讲结束后,针对观众们的提问进行了详细的回答,直播现场讨论热烈。
中评社北京5月29日电(实习记者 刘欢)北极地区当今的地缘政治格局与冷战时期的美苏两个大国割据相比已发生了极大变化,如今的多极格局涵盖了多个北极国家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安全利益和海军实力。近几年来,包括国际组织和非北极国家在内的力量也意在对北极地区施加影响,并着重关注北极的科研、航运和资源开发等事务。在此背景下,中美研究中心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中国学院于5月26日联合主办“北极治理中的中美加关系”线上对话,邀请中美加学者探讨三国的北极政策,展望中美加在北极的竞争与合作点。
参加这次线上对话的嘉宾学者有: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极地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谢莉·古德曼(Sherri Goodman),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助理赵隆,加拿大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北极海洋与安全政策主席亚当·拉朱内斯(Adam Lajeunesse)。阿尔伯塔大学中国学院院长王佳作开场致辞与结束语。对话由中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洪农主持。
古德曼教授从克林顿政府开始,介绍了历届美国政府的北极政策。1994克林顿政府提出了满足后冷战时期战争国家安全和国防的需要、保护北极环境和养护其生物资源等6项原则和目标。1996年美国等8个北极国家正式成立了北极理事会,翻开了北极治理的新篇章。布什时期出台了一些更加稳健的政策,推动北极治理的发展。2013年奥巴马政府颁布了新的《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强调北极地区国家安全和国土安全利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广泛的国际合作。在2015-2017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的两年,美国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保护等问题。特朗普时期,美国政府退出了巴黎协定,对北极地区的关注重点转向国家安全领域,而不重视气候变化。拜登上任后,重新加入巴黎协定,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近期北极理事会会议上,强调了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治理和法治等问题,呼吁北极国家之间要加强合作。之后,古德曼教授高度评价了美国与加拿大在北极事务上的合作,称双方在科学研究、海岸巡逻、原住民等层面合作密切。
赵隆在发言中表示,中国从90年代开始积极参与北极事务,2013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2018年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这一白皮书中涵盖中国感兴趣的多个议题,其中科学研究和北极的环境保护是中国最为关注的领域。赵隆强调,首先,不应该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视为一种威胁。中国在地理上靠近北极,无论是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还是航运开放,都与中国密切相关。中国并不希望挑战既有的北极治理体系,而是积极加入这一组织架构。中国强调自身作为北极事务的利益攸关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不希望被完全隔离在北极的发展进程之外,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科学研究。赵隆将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分为四个层面:科技层面、经济层面、治理层面、双边和多边合作层面。中美加之间在北极领域的合作,既有新的期待,又有新的挑战,关键是如何通过例如气候问题合作凝聚共识,减少对立。美国防务部门曾将中俄视为美国在北极地区安全的长期威胁,因此如何克服特朗普政府的消极遗产,减少对抗值得思考。同样,还需考虑如何调和北极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俄罗斯希望加速对油气等资源的开发,而许多北极国家强调对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