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从新发展阶段把握两岸融合发展内涵

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中评社香港5月29日电(评论员 束沐)有人曾以“兵凶战危”一词形容去年台海的紧张态势,而随着外部形势和中美关系的变化,今年初两岸各界一度出现“春暖花开”的期待。然而2021年已过近半,中美矛盾、统“独”矛盾、岛内社会矛盾在两岸反复交织,台海局势朝着更不乐观的方向演变,甚至潜藏着剧烈动荡的风险。如何客观看待两岸关系、敏锐辨识台海风险?这就关系到如何历史地、准确地把握当前两岸关系与国家统一进程所处的历史阶段。

  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以及“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加强两岸人文交流”为标题,对今后五年乃至15年的两岸关系作出规划部署。5月1日刊登在《求是》杂志上的重要文章《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方位,必须要从“三新”的理论视角予以理解认识,其中“新发展阶段”更需结合两岸关系的历史和现实加以思考领会。

  第一,就国家统一进程而言,两岸融合发展是和平发展的“新发展阶段”,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维度,可以清楚看到,当前我国所处的“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历史时期。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上述哲学思想折射在两岸关系中,就体现为和平发展是国家统一进程的“初级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发展阶段”,也是和平发展的更高阶段。   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根本目标是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逻辑起点是中央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历史起点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布,实践起点是1992年两岸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之后展开的协商谈判以及签署的协议。可以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国家统一进程的初级阶段,大陆通过和平发展为国家统一不断积累物质条件、营造有利外部环境、奠定岛内民意基础,没有过去四十年的和平发展就没有今天两岸经济社会往来密切、相互依赖的格局。十四五规划将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依序表述,意义就在于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融合发展内生于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继承和发展和平发展阶段一切有利于国家完全统一的“量变”因素,直至产生“质变”结果。

  第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祖国大陆迈入新发展阶段后,发展两岸关系的自然过程和必然要求。近四十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对台大政方针,与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是同步的、内涵是相贯通的,效果是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之初,大陆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需要引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其生产要素为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积极的贡献。大陆加入WTO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发展质量亦不断提高,两岸经贸与高科技产业合作又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岛内各界也获益于两岸交流合作、共享两岸和平红利,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共同市场和共同产业链。由此可见,当大陆进入追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发展阶段,两岸融合发展就注定被赋予崭新的历史使命。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在此宏观背景下,深化融合发展就要求未来一段时期发展两岸关系,要一手紧抓失不再来的战略机遇、另一手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机遇方面,如何共同打造两岸高端科技产业链,把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抓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如何以闽台融合为试点探索两岸“四通三化”新路,建构心灵契合的命运共同体等;挑战方面,如何应对形形色色的拒统谋“独”挑衅,如何化解外部势力干预台海的重大风险等。值得一提的是,机遇和挑战永远都是一体两面、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两岸融合越深化、经济社会连结越紧密,大陆对台主动权和主导权就越稳固,“台独”和外部势力兴风作浪的难度越大、成本也越高,大陆管控台海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这个道理已经被过去40年和平发展阶段的实践所证明。

  第三,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观念创新的背后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从和平发展到融合发展,这个转变的本身就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在两岸关系上的实践。进入深化融合发展的新阶段,首先要更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两岸融合发展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经济”,目标是两岸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共同富裕,绝不会是“富陆穷台”、更不可能是相反。无论是对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还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归根结底,最关键一条就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陆不仅视广大台湾同胞为“自己人”,也一定会把繁荣台湾经济、造福台胞民生福祉当做“自己的事”。   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特别是得益于近年来一系列有助于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相继落地生效,台湾经济融入祖国大陆的新发展格局已经是“现在进行时”。去年,两岸经贸在新冠疫情冲击下逆势而上,大陆对台湾进口总额达2006.64亿美元,增幅为16.0%,大陆对台湾出口601.41亿美元,增幅达9.1%,而台湾对中国内地及香港的出口占总出口值的43.8%,创下历史新高。数据和事实一再证明,处于“双循环”交汇点的台湾,既有祖国大陆“内循环”的主体作为坚实靠山,又能通过“外循环”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随着惠台31条、26条以及农林11条等政策持续深化见效,台胞台企参与内外循环的各类“堵点”将进一步获得疏通,无论是大陆台商还是岛内各行各业,都会共享两岸融合发展的更丰硕成果。

  咬定青山不放松。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一项事关2035远景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进程中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重大战略路径。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风险挑战,祖国大陆在保持对“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干预势力强大威慑力的同时,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融合发展逐渐引导两岸市场要素和社会公共资源均等化、普惠化直至一体化,就一定可以实现更全面、更充分、更高质量、更加安全的国家统一。

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中评社香港5月29日电(评论员 束沐)有人曾以“兵凶战危”一词形容去年台海的紧张态势,而随着外部形势和中美关系的变化,今年初两岸各界一度出现“春暖花开”的期待。然而2021年已过近半,中美矛盾、统“独”矛盾、岛内社会矛盾在两岸反复交织,台海局势朝着更不乐观的方向演变,甚至潜藏着剧烈动荡的风险。如何客观看待两岸关系、敏锐辨识台海风险?这就关系到如何历史地、准确地把握当前两岸关系与国家统一进程所处的历史阶段。

  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以及“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加强两岸人文交流”为标题,对今后五年乃至15年的两岸关系作出规划部署。5月1日刊登在《求是》杂志上的重要文章《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方位,必须要从“三新”的理论视角予以理解认识,其中“新发展阶段”更需结合两岸关系的历史和现实加以思考领会。

  第一,就国家统一进程而言,两岸融合发展是和平发展的“新发展阶段”,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维度,可以清楚看到,当前我国所处的“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历史时期。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上述哲学思想折射在两岸关系中,就体现为和平发展是国家统一进程的“初级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发展阶段”,也是和平发展的更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