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立体泛在 智联天下

  中评社北京6月1日电/据新华社报道,移动通信以大概十年为周期发展演进,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从研究到商业应用基本上都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2019年是5G商用元年,当前5G发展方兴未艾,一些重要的场景和能力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但学术界和产业界普遍预测,无论5G发展是否能达到预期,到2030年,6G都将在全球范围内投入应用。当前,我国已启动6G基础研究,如何设计6G网络,以应对十年后的全球挑战,满足未来世界中不断变化的通信需求,是我们当下在6G研究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6G的研究应遵循“远近结合”的总体思路,即一方面要对十年后的需求和场景进行大胆展望和预测,提出足够超前的先进技术方案,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5G+”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以及5G难以克服的内生困难,进行有的放矢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我们认为这种远近结合的思路可以兼顾超前性和现实性,有利于达成6G研究与落地的目标。

  网络性能指标将大幅提升

  每一代新的移动通信技术都将大幅度提升传输速率。5G的三大场景中,增强移动宽带场景(eMBB)着重提升用户体验速率,提高人与网络的连接能力,而低时延高可靠场景(uRLLC)、低功耗大连接场景(mMTC)则能够更好地支持物与网络的连接和通信。相对于5G 10-20 Gbit/s的峰值速率,0.1G-1Gbit/s的用户体验速率,1ms的空中接口时延,100万连接/平方公里的连接密度以及米级定位精度,6G的性能指标将实现十到百倍的提升,预计6G的峰值速率可达1Tbit/s,用户体验速率可达1Gbit/s,空中接口时延将低于1ms,连接密度将达到1000万连接/平方公里,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与此同时,6G性能指标也突破了单纯的通信连接的范畴,对安全、智能、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更多需求。

  5G在发展过程中将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以解决行业用户基础连接需求中的痛点。6G一方面重点解决5G三大业务场景并存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提出宏大的“全业务场景”,期望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极致性能需求,实现以人为本的按需服务。

  网络可用资源将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