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新时代中日关系应克障前行

  中评社北京10月23日电(评论员 郭至君)2020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席卷全球,给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都带来瞩目的剧烈变动,刚刚成为连续在任时间最长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忽然因病提前辞职,将内阁交付予其在任时的官房长官菅义伟,菅义伟上台后的中日关系将发生什么变化?日本的对华政策是否会有什么改变?这些问题都是中日两国和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我们认为,虽然中日之间仍然存在不少复杂的历史遗留争议,但两国始终是地缘上的邻居,要构筑新时代的中日关系,就应共同努力,克服障碍前行,主要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搁置历史争议,管控分歧,使其不成主要干扰两国关系的因素。

  众所周知,中日之间存在很复杂的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这是两国绕不过去的“坎”,也是两国人民对对方态度上的“结”,一点点走偏就可能引发情绪上的对立和非好感。例如,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刚刚退下来一个月就两次参拜靖国神社,事后还通过社交媒体声称此举是向日本亡故的英灵表达崇敬之意。此举即刻就在中国的媒体舆论上发酵,遭到了不少中国网民的批评,给新时代中日关系的构建添加了负面的杂音。另外,中日之间的“岛争”和海洋问题也是日本媒体长时间密集报道的问题。事实上,钓鱼岛是个很小的无人岛,其本身在中国和日本的实际国家利益中处在什么位置是个微妙的问题,它在当前更多涉及了主权的尊严。我们认为,如若要展望未来,不使中日关系在未来交恶甚至再度倒退,双方就都要非常谨慎、精准认知和管控历史认识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不应刻意突出,让它们成为干扰两国关系发展的阻碍因素,这些争议在新时代的中日外交中被有意搁置,是个聪明的做法。

  第二,中日人文交流失衡存在误解需要注意。

  不仅是中日,国际上也有不少数据机构的调查显示,近几年来,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度几乎每年都在上升,但日本民众对华情绪消极,尤其是青年人对中国较多持负面态度。随着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的流行,日本对中国的负面声音也在增加。我们注意到,日前参加中评智库举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8周年”研讨会的几位日本嘉宾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日国民好感度互有温差的事实,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大国化,导致日本自卑的情绪以及反感情绪越来越强烈;二是两国民众了解彼此国家的渠道不对称。据分析,多数日本人都通过电视节目来认识中国,而中国年轻人则更多通过手机、实地旅游、社交网站和其他互联网信息来了解日本。所以,多数中国人看到的是日本的实际社会,而日本人则是通过媒体印象,双方对彼此的认知和目前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   最近几年,中国游客赴日本旅游的数量明显增加且多持赞赏态度,但这并没有带来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好感,可见,两国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并不牢固,而这样的交流失衡很容易导致中日国民之间产生误解,进而引发民粹主义,负面影响两国政府外交施政时的判断。我们认为,如果要通过文化交流来改善中日两国国民感情或者推动两国关系的话,应该需要更详细的分析,找到更适当有效的方法。中日两国民间加强交流,增进相互理解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日间的和平合作十分重要。

  当前的世界形势,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显乱象丛生,日本这两年的确在加速走向中国,但我们也要看到,日本不仅是美国的重要盟友,其独立倾向和战略自主意识也越来越强,特别是令和时代开启、首相更换后的日本,更将加速向“正常国家”靠拢,因此日本在中美交恶之时,是具有两面性的。因此我们看到,在安倍前首相执政末期,日本政府大力推销所谓的“积极和平主义”理念,全面配合美国,放出谋求加入“五眼联盟”的信号,响应美国在中国周边部署中导的企图,为未来中日关系带来不确定的安全风险隐患。

  不过,9月25日晚,习近平主席与新上任10天的菅义伟首相通电话,则充分体现了中日双方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两国领导人在通话中也一致确认要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深化互利合作、扩大人文交流、推动中日关系继续向前发展等非常实质的内容。

  中日关系向好转圜是我们一直所期待和乐见的,并对其未来发展坚定不移地持细心呵护和精心打造之态度,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对日本在外交上的两面下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但无论如何,在以“乱”字为主的当今国际格局下,中日之间若能和平、友好地在多个方面深化合作交流,不正是为世界树立了难能可贵的榜样么?   中评社北京10月23日电(评论员 郭至君)2020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席卷全球,给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都带来瞩目的剧烈变动,刚刚成为连续在任时间最长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忽然因病提前辞职,将内阁交付予其在任时的官房长官菅义伟,菅义伟上台后的中日关系将发生什么变化?日本的对华政策是否会有什么改变?这些问题都是中日两国和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我们认为,虽然中日之间仍然存在不少复杂的历史遗留争议,但两国始终是地缘上的邻居,要构筑新时代的中日关系,就应共同努力,克服障碍前行,主要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搁置历史争议,管控分歧,使其不成主要干扰两国关系的因素。

  众所周知,中日之间存在很复杂的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这是两国绕不过去的“坎”,也是两国人民对对方态度上的“结”,一点点走偏就可能引发情绪上的对立和非好感。例如,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刚刚退下来一个月就两次参拜靖国神社,事后还通过社交媒体声称此举是向日本亡故的英灵表达崇敬之意。此举即刻就在中国的媒体舆论上发酵,遭到了不少中国网民的批评,给新时代中日关系的构建添加了负面的杂音。另外,中日之间的“岛争”和海洋问题也是日本媒体长时间密集报道的问题。事实上,钓鱼岛是个很小的无人岛,其本身在中国和日本的实际国家利益中处在什么位置是个微妙的问题,它在当前更多涉及了主权的尊严。我们认为,如若要展望未来,不使中日关系在未来交恶甚至再度倒退,双方就都要非常谨慎、精准认知和管控历史认识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不应刻意突出,让它们成为干扰两国关系发展的阻碍因素,这些争议在新时代的中日外交中被有意搁置,是个聪明的做法。

  第二,中日人文交流失衡存在误解需要注意。

  不仅是中日,国际上也有不少数据机构的调查显示,近几年来,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度几乎每年都在上升,但日本民众对华情绪消极,尤其是青年人对中国较多持负面态度。随着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的流行,日本对中国的负面声音也在增加。我们注意到,日前参加中评智库举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8周年”研讨会的几位日本嘉宾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日国民好感度互有温差的事实,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大国化,导致日本自卑的情绪以及反感情绪越来越强烈;二是两国民众了解彼此国家的渠道不对称。据分析,多数日本人都通过电视节目来认识中国,而中国年轻人则更多通过手机、实地旅游、社交网站和其他互联网信息来了解日本。所以,多数中国人看到的是日本的实际社会,而日本人则是通过媒体印象,双方对彼此的认知和目前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