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中评社香港5月22日电(评论员胡志勇)中国参与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对于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可有效推进中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最终实现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海洋生态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之中,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品质、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建立了海洋督察制度。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根据“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数据管理、统一信息发布”的原则,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职能调整。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取得了积极成果。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可持续发展与海洋治理,是“蓝色经济”潜力巨大的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品质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19年以来,中国积极开展了以渤海综合治理为主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2019年7月,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开通,稳定运行。已先后在长江沿岸(成都、长沙)和广东、天津等省市多次举办平台的线下技术成果推介活动,覆盖工业行业、农业面源、城镇生活、黑臭水体治理、水体生态修复等污染控制以及水环境管理等方面。并针对长江下游地区的“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动”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集中展示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海洋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近百项环境科技成果,及时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治污一线,为污染防治攻坚战送科技、解难题,推动解决行业环境污染问题,助力产业高品质发展。
强化海洋生态监测。优化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路,提升监测覆盖面和代表性,监测指标从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主,向标志物种和珍稀濒危物种扩展,全面评估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继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统一海洋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确保监测数据准确、规范。加大入海河流及直排海污染源监测力度,精准发力,为陆海统筹、综合治理提供支撑。拓展渤海生态环境专项监测,加密监测点位,加大监测频次,为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提供监测保障。
提高治理能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创新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制,严格规范海洋治理,形成合力,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制定与完善配套的地方海洋环境保护法,培养公众海洋保护意识,促进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构建中国特色上下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系,提升中国海洋生态治理能力。
“十四五”期间,以改善生态环境品质、保障海洋生态安全为核心,构建覆盖近岸、近海、极地和大洋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国将聚焦海洋专题专项监测,围绕国际热点环境问题和新兴海洋环境问题,开展海洋温室气体、海洋微塑胶、西太平洋放射性监测,监测范围覆盖中国管辖海域,并适当向极地大洋海域拓展。加强海洋监测能力建设。实施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海洋监测实验室基础设施,组建海洋监测(调查)船队,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提升海洋自动监测与应急保障能力。
不断提升民众海洋生态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加强海洋装备升级换代,创新海洋科技,不断提升中国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水准与品质。
为了更好地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国应积极吸收借鉴美国、日本、欧盟、东盟等主要海洋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经验,立足于本国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和现行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弊端,不断完善海洋治理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全力构建相对完备的规划体系,强化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促进利益攸关方积极参与海洋生态治理,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中国海洋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评社香港5月22日电(评论员胡志勇)中国参与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对于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可有效推进中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最终实现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海洋生态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之中,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品质、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建立了海洋督察制度。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根据“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数据管理、统一信息发布”的原则,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职能调整。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取得了积极成果。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可持续发展与海洋治理,是“蓝色经济”潜力巨大的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品质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19年以来,中国积极开展了以渤海综合治理为主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2019年7月,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开通,稳定运行。已先后在长江沿岸(成都、长沙)和广东、天津等省市多次举办平台的线下技术成果推介活动,覆盖工业行业、农业面源、城镇生活、黑臭水体治理、水体生态修复等污染控制以及水环境管理等方面。并针对长江下游地区的“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动”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集中展示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海洋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近百项环境科技成果,及时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治污一线,为污染防治攻坚战送科技、解难题,推动解决行业环境污染问题,助力产业高品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