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双向交流三十年 周建闽:审思与瞻望
中评社香港8月13日电(作者 周建闽)今年是两岸新闻双向交流开启的第三十个年头。三十年过去了,作为两岸新闻双向交流最早一批践行者,回首往事,过往的一切犹历历在目,似乎历史并未走远。
30年前的1991年8月12日,来自祖国大陆的两位记者——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中新社记者郭伟峰,第一次跨越海峡,就“闽狮渔”事件赴台采访。这是两岸隔绝42年来第一次有大陆记者来台进行采访,开启了两岸关系的新一页。
从来历史的发展都是由其内在因素决定和推动的。九十年代初,正是祖国大陆自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示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以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已经完整地呈现在海峡两岸及国际社会面前,受到国内外广泛支持的时候。在海峡彼岸,台湾当局自宣布实行解严与开放探亲以来,政治生态酝酿巨变,“三不政策”再也难以持续下去。敏感的台湾新闻界在1987年9月由自立晚报2位记者率先突破当局禁令,赴大陆进行采访。其后,又陆续有多家台湾新闻机构赴大陆采访。1990年9月24日,台湾《中国时报》总编辑黄肇松还率团采访了大陆国家主席杨尚昆。由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一海之隔的两岸民众之间也自发开展了各种民间交流往来,其中不免产生一些纠纷,“闽狮渔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时代造就了大陆记者赴台采访的契机,由此自然打开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门。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当局出于对处理两岸关系快速发展中产生大量的民间性、事务性、经贸性问题,于1990年11月成立了专责处理两岸民间事务问题的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并于1991年3月正式运行;大陆方面也在91年底相应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作为两岸政府有关机构的“白手套”来接触交流并协商会谈处理相关事务性问题。应该说,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两岸民众要求加强相互交流合作往来的呼声日渐高涨,当局不得不顺应民众的要求开放两岸往来。
作为社会大众耳鼻喉舌的新闻媒体,理所应当要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与作用,两岸新闻双向交流往来便是迫在眉睫的事务。1992年9月5日,应台湾海基会邀请,由大陆17家新闻机构18位记者组成的首个大陆记者赴台参访团顺利抵达台北,本人亦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大陆记者团团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翟象乾在抵达台北桃园机场时,告知等候的台湾新闻界同行:此行将为两岸新闻双向交流打开大门。采访团将实事求是地报道在台湾的所见所闻,让大陆人民了解台湾,以增进两岸之间的了解,沟通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而台湾的邀请机构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则对大陆记者表示,两岸加强新闻交流,对发展和改善两岸关系将会产生正面的重大影响。
事实验证了他们的说法。通过8天7夜的密集参访,十八位大陆记者走访了台北、高雄、台中、漳化、新竹、花莲等市县,采访了30多家企业、农场、学校、媒体、港口、科学园区等机构,专访了包括张学良、陈立夫、李焕、证严法师等在内的众多两岸知名人士,在两岸及海外广泛传播,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当年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亲情,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高雄的四维小区走访民居时,恰遇风雨。热情的居民们打着伞来回接送我们,民居主人以“风雨故人来”的诗句欢迎大陆记者到他家做客。一些台湾民众,甚至从很远的地方赶到我们居住的旅馆,就为了看一眼来自大陆的“老乡”。在花莲的太鲁阁公园,偶遇一家台湾游客,他们得知我们是大陆记者,非常高兴地和我们记者攀谈起来。他们都是台湾本省人,从来没去过大陆,但表示一定会去大陆好好看看,否则枉为一个中国人了。而时年92岁的张学良对大陆记者来访非常高兴,他说,每个人都会想自己的老家,我的家我当然是很挂念的。台湾也是我的家,也是中国。他并大声说,我看时机到了就一定会统一,国家当然会统一的。历史上我是从来都赞成统一的人。而陈立夫先生也旗帜鲜明地主张中国统一,并告知我们他“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观点。他同时也表示坚决主张两岸尽快进行和谈,实现中国统一。证严法师领导的慈济基金会是台湾最大的宗教团体之一,在91年大陆发生的华东水灾时,慈济基金会打破两岸政治隔阂,率先发起捐款捐物活动。证严法师向我们讲述了她的慈航历程和心灵目标,她说两岸本一家,要用济世的精神让佛光普耀中华大地。很多年过去了,证严法师用行动实践了她的心愿和诺言。
十八位大陆记者短短7天的密集采访,效果非常显着,可谓硕果累累。仅文字稿就先后发表了上百万字,出版有关访台专著多本,在各主流媒体上发表了大量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在大陆形成了一股准确认识台湾的新热潮。可以说,正是这种两岸新闻双向交流和良性互动,为后来两岸两会“九二共识”的达成,为“汪辜会谈”和其后两会一系列会谈协商的达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两岸新闻双向交流,有利地促进了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三十年来,两岸新闻交流始终走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前面,实现了两岸记者的相互驻点采访;两岸媒体人之间的往来也非常密切,成立了首家两岸共同媒体等。两岸在恢复接触交流后的短短十来年,就已经形成非常紧密的经贸关系,仅2020年两岸贸易额就达到2600多亿美元;而台商赴大陆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市场和贸易出超地。所有这些,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
毋庸讳言,自不承认“九二共识”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后,两岸关系全面大幅倒退,至今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时刻。由于疫情的原因,两岸新闻机构的驻点采访也大幅压缩,几近停顿。这些都是由于在受到内外种种复杂矛盾因素制约下,两岸关系呈现出长期性、复杂性、严重性的内在特性反映。在这种历史特性与外部因素强力干涉的综合集成作用下,两岸关系呈现欲进还退,盘旋起伏,令人眼花缭乱的特点。一些悲观的人以为两岸关系可能会就此停顿,两岸的未来浓云密布,难以看见和平的阳光穿云而出了。其实这一切都是历史的一种假象:两岸关系越是在跨越重重艰难险阻、两岸和平统一越是进入到重要突破口的关头,就越会面对来自岛内分裂势力和外部势力的最后挣扎与反抗。因为他们知道来日无多,知道只要两岸关系按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路子走下去,他们的一切政治骗术与反抗都会消散在历史真相的阳光之下。为此,他们拼命煽动仇恨,制造对立,通过养网军,散布制造假消息,带风向诱导舆论,在后真相时代把水搅浑,企图靠传播政治病毒来毒化民众的心灵,丑化、恶化和敌视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
三十年过去了,老一代新闻人大多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归去。当年积极促进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前辈们如台湾新闻学会的楚崧秋会长,中国时报发行人余纪忠、联合报发行人王惕吾;以及我们十八位大陆记者参访团长翟象乾、副团长柏亢宾及团员杨远虎等也已仙逝。白驹过隙,时不我待。作为一名两岸新闻媒体的老兵,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三十年的践行者和见证人,我要在此呼吁两岸的新闻机构和媒体人,越是在两岸关系困难和严峻的时刻,越要秉持我们的新闻专业操守,如星云大师所言: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绝不做损害两岸民众友情亲情的事,绝不说破坏两岸民众感情的话。两岸媒体应大力提倡三要三不要原则:要维护中华团结,不要鼓吹分裂;要宣扬和平发展,不要倡导零和互斗;要抵御和消除意识形态的政治病毒,不要散布仇恨,互相伤害。能做到这几点,就能在两岸形成一个和平、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两岸关系就能冲破迷雾,走向共议统一、共同复兴的光明未来!
(本文作者周建闽为中国评论通讯社常务副社长、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