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祥喜:香港的大变化只是开端 未来挑战多
中评社香港8月12日电(记者 沈而忱)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中评社总编辑罗祥喜日前在一场以“大变局下香港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思路”的“思想者论坛”发言时,就近一年来香港的重大变化、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应对思路,谈了自己的看法。
罗祥喜说,1997年的香港,只是主权的回归。二十多年来,香港在“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政策下,无论是政治生态还是社会的运作机制都没有多少变化,但暴露的问题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各种脱序事件不断发生。2019年修例风波后,中央被迫重新思考治港思路,尽快止暴制乱、拨乱反正,于是依法出台了香港国安法,接着推动香港选举制度改革,中央的全面管治权逐步得到体现,效果可以用立竿见影来形容。因此,过去一年多,香港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以前是很难想像到的。
罗祥喜表示,总体来看,最明显的变化有五个:第一,香港反对派转趋低调和消沉,过去非理性的或嚣张的抗争气焰被快速压制,动员能力大幅弱化,大规模的街头暴力已经消失。第二,过往被反对派强大舆论压制的建制派转趋活跃,政治影响力提升,治港能力更受关注。第三,以《苹果日报》停刊为标志,香港的媒体生态发生重大变化。第四,外部势力干预、影响香港的能力大幅减弱。第五,整个香港社会基本恢复稳定、安宁,香港社会的政治化程度下降,经济民生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重点,港人对香港未来的信心开始恢复。
罗祥喜认为,过去一年多香港的这些变化是结构性的,影响更是深远的,但是,已经展现出来的变化只是一个开端,一个良好开端,未来还会有更大的变化,可能面临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与挑战。就宏观而言,至少包括以下数项:
第一,如何准确理解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无论是对特区政府还是对香港各界,都是一个重要议题,至少到目前为止,理解是不充分、不深刻的,甚至有偏差或误解,正确认识和理解,还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爱国者治港”虽然已经得到香港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但如何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在教育、司法等领域推动落实,难免会遇到阻力和干扰,触动一些人的敏感神经,需要稳妥处理。
第三,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未来香港建制派将被赋予更多的治港机会和责任,但港人也势必对建制派提出更高的要求,给予更多的监督,建制派整体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未来能否符合港人的期待,不仅对建制派是一个挑战,对“爱国者治港”原则下一国两制实践也是一个挑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建制派内部不同力量间的竞争已经开始,未来势必加剧,如何确保彼此之间良性竞争,避免恶性竞争,更是一个可能影响“爱国者治港”成效的重要问题。
第四,通过国安法实现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之后,如何解决一系列严峻的经济民生问题,是香港能否保持政治安全、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关键。香港的土地、房屋问题,养老问题,青年人向上流动的问题,等等,千头万绪,都至为重要。同时,香港如何融合国家发展大局,在大湾区建设中找准香港的定位,也极为重要。只有找准了定位,充分发挥了香港的优势和特色,才能利用了整个大湾区的资源,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香港的长远发展寻找到新的动力和源泉。但到目前为止,问题众多,前景并不乐观。
第五,疫情的持续,不但深刻影响香港的经济民生,也考验港人的承受能力,考验特区政府的应对能力。虽然现在疫情防控成效显着,但疫情形势仍相当严峻,尤其与内地的通关仍遥遥无期,如果迟迟不能通关,可能进一步累积港人对特区政府的怨气和不满,也可能增加港人对内地的质疑,增加两地矛盾。如何在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尽快促进与内地的通关,逐步恢复两地民众的正常往来,既是一项经济民生议题,也是一项政治课题,必须高度关注,认真处理。
第六,香港整体的政治安全形势虽然已经趋于稳定,社会的舆论氛围也已回归理性,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并未解决,已经放弃“硬对抗”的反对派,不会放弃“软对抗”和“暗对抗”,同时也不能排除少数极端恐怖行为,这些都是香港安全稳定的隐患和挑战,值得高度关注。
至于应对思路,罗祥喜提了三点看法:
第一,香港需要组建高水平的政府智库,鼓励和支持各种民间智库,加强对香港各种重大问题的研究和评估,作为特区政府或中央政府决策的参考,并为政府物色、培养、储备治港人才。
第二,无论是政府还是政党,特别是治港团队,对香港民心、民情、民意的把握,要突破同温层。
第三,要特别重视加强对香港青年的工作,包括青年人才的培养、引进问题,以及青年人向上流动的问题等,尤其要想办法为香港青年人提供更多参与国家发展机会。
中评社香港8月12日电(记者 沈而忱)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中评社总编辑罗祥喜日前在一场以“大变局下香港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思路”的“思想者论坛”发言时,就近一年来香港的重大变化、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应对思路,谈了自己的看法。
罗祥喜说,1997年的香港,只是主权的回归。二十多年来,香港在“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政策下,无论是政治生态还是社会的运作机制都没有多少变化,但暴露的问题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各种脱序事件不断发生。2019年修例风波后,中央被迫重新思考治港思路,尽快止暴制乱、拨乱反正,于是依法出台了香港国安法,接着推动香港选举制度改革,中央的全面管治权逐步得到体现,效果可以用立竿见影来形容。因此,过去一年多,香港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以前是很难想像到的。
罗祥喜表示,总体来看,最明显的变化有五个:第一,香港反对派转趋低调和消沉,过去非理性的或嚣张的抗争气焰被快速压制,动员能力大幅弱化,大规模的街头暴力已经消失。第二,过往被反对派强大舆论压制的建制派转趋活跃,政治影响力提升,治港能力更受关注。第三,以《苹果日报》停刊为标志,香港的媒体生态发生重大变化。第四,外部势力干预、影响香港的能力大幅减弱。第五,整个香港社会基本恢复稳定、安宁,香港社会的政治化程度下降,经济民生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重点,港人对香港未来的信心开始恢复。
罗祥喜认为,过去一年多香港的这些变化是结构性的,影响更是深远的,但是,已经展现出来的变化只是一个开端,一个良好开端,未来还会有更大的变化,可能面临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与挑战。就宏观而言,至少包括以下数项:
第一,如何准确理解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无论是对特区政府还是对香港各界,都是一个重要议题,至少到目前为止,理解是不充分、不深刻的,甚至有偏差或误解,正确认识和理解,还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爱国者治港”虽然已经得到香港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但如何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在教育、司法等领域推动落实,难免会遇到阻力和干扰,触动一些人的敏感神经,需要稳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