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中评社香港5月18日电(评论员 胡志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海洋资源开发不断增大及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矛盾与挑战:

  部分沿海地区粗放式经济发展、不合理的产业布局,严重污染了中国近海海域,破坏了海洋生物资源生境,严重制约了中国海洋生态治理现代化进程。

  填海造陆工程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倾倒废物,海洋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海洋环境污染加剧、渔业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频发等方面。海洋资源管理条块分割多,涉海多头管理,中央和地方海洋治理存在职权不清等现象,陆地与海洋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缺乏有效衔接。

  企业和民众缺乏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中国还存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不完善之处,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海洋生态环境相关规划框架体系。海洋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相对薄弱,违法处罚惩治力度不够。治理现代化程度不高。

  中国海洋生态区系及物种分布相对隔离,极易受到人类开发活动的干扰与破坏,海洋生态系统脆弱性和敏感性强,易于破坏退化、难以恢复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艰巨性远超陆域。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努力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

  因此,中国必须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推进海洋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抓住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积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不断提高海洋环境治理能力。

  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生态风险管控机制。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开展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完善严管严控的制度体系;率先在海洋领域推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严格填海项目论证、环评审查;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在全国建立了流域海域监管机构,整合了陆海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近期,中国组织相关省份加强对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监测与海河入海监管整治及入海排污治理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海域海岸带、海岛整治修复力度,着力推进“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海洋生态重大修复工程。恢复修复滨海湿地面积,初步恢复了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明显,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显着提升,生态环境整治修复能力全面提升。

  积极构建国家与地方相协调的监测机构格局,推进监测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监测机构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统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布局,制定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统一组织具有能力、资质的监测力量,实施监测,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实施。

  整合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建立统一监测数据平台,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信息公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全球范围内正面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中国自1992年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国政府坚持与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相契合的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力促进生物多样性在各部门和各领域的主流化;同时,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等措施促进生态系统有效修复和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为国际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寻求解决方案提供了中国经验。   中评社香港5月18日电(评论员 胡志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海洋资源开发不断增大及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矛盾与挑战:

  部分沿海地区粗放式经济发展、不合理的产业布局,严重污染了中国近海海域,破坏了海洋生物资源生境,严重制约了中国海洋生态治理现代化进程。

  填海造陆工程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倾倒废物,海洋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海洋环境污染加剧、渔业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频发等方面。海洋资源管理条块分割多,涉海多头管理,中央和地方海洋治理存在职权不清等现象,陆地与海洋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缺乏有效衔接。

  企业和民众缺乏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中国还存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不完善之处,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海洋生态环境相关规划框架体系。海洋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相对薄弱,违法处罚惩治力度不够。治理现代化程度不高。

  中国海洋生态区系及物种分布相对隔离,极易受到人类开发活动的干扰与破坏,海洋生态系统脆弱性和敏感性强,易于破坏退化、难以恢复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艰巨性远超陆域。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努力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

  因此,中国必须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推进海洋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抓住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积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不断提高海洋环境治理能力。

  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生态风险管控机制。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