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世界说中国》发布 中国叙事如何做?
中评社北京7月15日电(记者 郭至君)当前,中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错综复杂,中国仍面临被污名化、标签化和被政治意识形态化等多重挑战。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提升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新国际舆论环境下实现话语突围,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成为中国当前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任务。
7月14日,全球化智库(CCG)以“中国新叙事”为主题举办研讨会,与会专家将就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路径及传播方式分享经验观点,共话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新模式,积极为中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建言献策。会上还发布了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我向世界说中国》。
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蒋永军致辞说,早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首次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明确的工作要求提出,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更好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中央议事日程上越来越重要。《我向世界说中国》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并且今天在这里首发,我感到非常荣幸。当今中国的发展故事可谓波澜壮阔,精彩纷呈,吸引了各方瞩目,但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难免会引起一些误解和有意的曲解,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次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媒体报道的也比较多了,在这里我也不赘述。鉴于此,当前中国急需发出在国际舞台上有影响力的声音,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发展故事。
智库作为二轨外交的主要参与者,在国际交流中更加开放、灵活,使官方对外沟通的顺华及,尤其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下可以打有作为,《我向世界说中国》这本书就向我们讲述了全球化智库作为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在成立以来的十余年间是如何致力于向世界诠释中国的发展模式,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看到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如何应对芒克辩论会、慕安会、达沃斯论坛等种种高端大气的论坛晚宴背后所隐藏的唇枪舌剑,逻辑陷阱,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库风采。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表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贯彻习总书记对外宣的指示,塑造谦逊友好亲和的大国形象。要注意三个方面:1,外宣要注意对象,与内宣不同。要避免对象混乱。2,外宣要注意方式方法,技术标准。3,外宣要警惕新媒体环境的碎片化、情绪化。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董关鹏表示,目前中国的国际传播有三个非常严重的痛点,第一,关于“匹配”两个字。这次总书记讲话专门讲了匹配,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中国国际传播形象严重不匹配。第二,是“听到”的问题。所谓听到,就是中国大量的声音,其实西方大量人群和主流受众听不到。第三是“信赖”的问题,即便我们很多东西出去了,但人家还是不信。我读这本书有三个加强的认识。第一、国际传播不是国际宣传。第二、国际对话而不是国际自述,因为现在自己讲中国的故事,单方面讲的太多。第三、加强认识,全民行动而非政府包揽。我被启发了以后,也深深地觉得我要到处推广一下三个经验——议题设置、回应关切和平和交流。
中国驻纽约、旧金山原商务参赞何伟文表示,现在我们的外宣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国际的舆论环境,特别是西方的舆论环境越来越恶劣,尽管我们的成绩越来越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悖论,我们需要来认真地思考。第一,要做好细胞,赢在细节,任何庞大的生物都随细胞构成,任何庞大的故事都是由细节构成,如果我们不把细胞构造好,细节做好就很难赢。我们要把具体的事情,具体的交流做好。第二,我们要和美国的主流媒体做朋友,尽管他们在思想上很反对我们,很多对我们很尖刻,没有关系,跟他们做朋友。第三,对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抹黑要有冷静、清醒的估计。世界非常广阔,我们要有信心,我们主要的对象不是把西方媒体弄倒,而是要给世界大多数人讲,让他们接受,让他们了解。
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黄日涵指出,外宣中有三个关键词特别重要。第一,“对话”。第二,“平台”。第三,“突破圈层”。对此他认为有四个方式:第一,接地气。这很重要,现在很多官方机构讲述中国故事过程中往往是不缺地气的,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说人话”,有些节目讲述过程中太一板一眼了,包括日常交流和演说过程中一样,有很多权威的机构做的短视频长频、受众非常有限,所以,国际语境转化非常重要。第二,聚人气。做外宣和“讲好中国故事”目的是什么?就是交朋友。第三,有底气,“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展示国家的正面形象。第四,有灵气。就是讲述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要更加得灵活多样,而不能教条主义的内容方法,在讲述外宣体系或讲述外宣话语权过程中需要思路上转变。
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李怀亮表示,西方为什么误解中国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对中国的发展模式不熟悉。第二,信息不对称。第三,对中国迅速发展的恐惧。第四,评价标准不一样,西方按照自由国际主义的观点,对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有非常鲜明的二分法。根据美国、英国这些西方国家总结出来的经验,一种社会,一种制度就是文明的,现代的;一种是愚昧的,落后的,野蛮的。从判断的标准或要用西方的尺子来量,中国哪儿都短,哪儿都不对,所以尺度也是评判标准的问题,也是很深刻的原因。而我们底气哪儿来?就是要有自己的标准,要有自己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不是凭空产生的,在西方自由国际主义大的思潮下,中国的舆论是受到胁迫的,是受到压制的。中国要说话就得有自己的话语权,中国的话语权哪儿来?来自“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所以,我们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灵魂,以联合国话语体系为基本框架,以中国的案例作为生动的,鲜活的案例,我们就可能讲好中国故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强调了文化接近性和情感传播,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不光是媒体的事儿,也不光是智库的事儿,更多的还是要植根于我们地方的基层干部,他们如何能力真正地去面对外国媒体,外国友人,外国智库的交流和沟通。希望以这本书作为开端,能把总书记提的要求,全面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作为我们未来智库努力的方向。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说,宣传不等同于沟通,宣传是让别人听我说什么,但沟通是不需要一定要说服别人的,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对外交往沟通的时候,只是要表达自己,智者善听,希望彼此能够交流理解对方,仅此而已,达到这个目的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大外宣导致的是把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委屈强加给别人,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很难实现真正的共情,真正的国际传播、国际交流。政府现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政策角度来讲,应该需要推动更多的,给社会智库更多的空间,鼓励他们并且在政策上给他们一些扶持,让他们有更多的空间拥有更多话语权来实现我们主体和手段的多元化。只要主体改变之后,手段自然就会多元化,也自然就会灵活,目标获得方面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同,获得同情又向协会共情方面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地融入国际社会,同样让国际社会真正理解中国。
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学研究中心教授滕继萌谈到了“共情”,他说,共情不一定只讲个人的故事,还可以讲他者的故事,通过把他者的故事纳入到我的叙事体系里,然后赢得对方的尊敬。《我向世界说中国》作者之一、CCG秘书长苗绿也在讨论会上详细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
中评社北京7月15日电(记者 郭至君)当前,中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错综复杂,中国仍面临被污名化、标签化和被政治意识形态化等多重挑战。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提升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新国际舆论环境下实现话语突围,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成为中国当前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任务。
7月14日,全球化智库(CCG)以“中国新叙事”为主题举办研讨会,与会专家将就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路径及传播方式分享经验观点,共话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新模式,积极为中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建言献策。会上还发布了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我向世界说中国》。
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蒋永军致辞说,早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首次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明确的工作要求提出,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更好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中央议事日程上越来越重要。《我向世界说中国》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并且今天在这里首发,我感到非常荣幸。当今中国的发展故事可谓波澜壮阔,精彩纷呈,吸引了各方瞩目,但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难免会引起一些误解和有意的曲解,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次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媒体报道的也比较多了,在这里我也不赘述。鉴于此,当前中国急需发出在国际舞台上有影响力的声音,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发展故事。
智库作为二轨外交的主要参与者,在国际交流中更加开放、灵活,使官方对外沟通的顺华及,尤其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下可以打有作为,《我向世界说中国》这本书就向我们讲述了全球化智库作为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在成立以来的十余年间是如何致力于向世界诠释中国的发展模式,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看到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如何应对芒克辩论会、慕安会、达沃斯论坛等种种高端大气的论坛晚宴背后所隐藏的唇枪舌剑,逻辑陷阱,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库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