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重新规划新界北发展
社评说,香港的各方面发展早已到了“樽颈位”,包括土地拓展不足,经济缺少新增长点,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年轻人上升通道狭窄等等,并因此衍生深层次社会矛盾。有道是,穷则变,变则通,香港要突破这些困境,关键在于一个“变”字,就是突破现有的规划框架及发展程序,跳出香港的“小圈子”看未来。而发展新界北,就成为香港解决困局的锁匙。
发展新界北潜力巨大。首先,这里拥有香港最稀缺的土地资源,仅皇岗口岸及河套区一带,可供发展的土地就有逾千公顷。深圳重新规划发展皇岗口岸,实施“一地两检”,又为香港释出大量土地。而研究中的“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仅住宅就可以建成约三万套,安置八万多人口。
其次,新界北是香港与深圳的接壤地带,过去是香港的“防陲”之地,但未来却是新市镇,甚至可以成为与“中环”交相辉映的“北环”。不同的是,中环是金融中心,北环将成为香港的科技中心。深港两地已有“一地两园”合作计划,双方协同发展创新科技,香港的科研能力配上深圳的生产能力,如虎添翼。深港合作不是“1+1=2”的简单数学题,而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新界北发展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也不可小觑,保守估计初期可创造的就业岗位达6万多个,不少同创科及高附加值有关,为年轻人提供广阔天地。回归二十多年来,有哪一个发展计划能创造如此多的就业机会呢?
社评说,香港的未来在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展新界北正是大湾区建设的一部分。观乎深圳市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刚刚召开的深圳市“两会”,其中不少内容都同香港有关。以两年后落成的新皇岗口岸为例,集口岸及交通枢纽为一体,为计划中的香港北环线提供接入口。另一方面,香港落实“国安法”及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理顺了行政立法关系,为特区政府加快建设步伐扫除了障碍。
发展新界北的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最关键是不能重复过去“研究复研究,谘询再谘询”的老路。昨日的立法会上,不少议员质疑政府城市规划落伍,如规划新界北发展仅“研究”一个程序就需要7年时间,一个北环线更研究了30年,这种速度是否还能接受?香港是否还需要跟着这些规矩走?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爱国者治港”的新时代,规划需要创新思维,发展也需要创新思维,随着新界北发展“禁区”的不断解禁,管治方面的“思维禁区”更需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