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中国应对拜登政策之道

中评智库思想者论坛与会学者(中评社 于子文摄)

  中评社北京7月13日电(记者 徐梦溪 实习记者 于子文)7月9日,以“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与中国应对之道”为主题的中评智库思想者论坛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主持,邀请7位中美问题专家学者围绕当前美国对华政策、拜登政府的3C组合策略、中美关系未来走势和中国的应对等问题深入交流。

  与会专家有,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张文宗、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战略室研究员李枏、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朱中博、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外交室副研究员仇朝兵、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研究员郭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袁莎、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郭至君。

  张文宗表示,拜登政府认为,中产阶级的萎缩和制造业的衰落是美国衰落和政治极化、民粹上升,甚至国际影响力下跌的主因,其施政计划瞄准的是这个主因。在对华政策上,拜登政府基本上延续了特朗普的做法,同时更注重联合盟友,注重利用国际组织、国际机制对中国形成所谓的多边主义的压力,以及减少冒险性和降低反华反共的调门。总体来讲,拜登对华战略就是搞集团政治,撕裂国际社会,力图把更多的国家凝聚在美国领导之下,确保未来长期竞争的赢面。为了配合国内施政,拜登也明确提出“中产阶级外交”,就是更多地通过经济外交服务于国内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就业创造。

  张文宗在谈到美国的对华战略时指出,和中国进行竞争是美国主要的政策目标,那么双方的合作也将服务于提升美国竞争力。就此,他提出三个应对思路:一是发展好自己,尤其注重科技发展;二是构建有利自己的发展环境;三是在涉及我们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敢于斗争,以斗争求团结,通过多手和美国形成复杂的博弈态势。

  李枏表示,推动中产阶级外交是拜登的政策主轴,美国外交政策的轻重缓急已经有了明显的排序。中产阶级外交的推出反映出美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使美国认识到外交要服务于内政。美国现在面临中产阶级在动摇,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的窘境,并导致种族关系的严重性和矛盾凸显。于是我们看到,拜登强调中产阶级外交和相应出台了很多外交政策。但中产阶级不是一个整体,比如农业州反对贸易战,铁锈州支持贸易战,还有些州反战,所以拜登以整个中产阶级笼统地讲外交,其实际意义和方法会非常复杂,而且会出现很多问题。另外,进入多边主义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但美国还在削减自己的责任,比如从阿富汗撤军,让他国担心美国仍然走“美国优先”的道路。

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中评社 于子文摄)

  李枏进一步指出,美国对韩国的经济政策都是以中产阶级外交为主线,以提高韩国国际地位为诱饵,让韩国倾向美国,这也是美国应对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的国家的办法。美国首先降低美朝关系的地位,然后提升美韩关系,吸收文在寅的对朝政策,并提升韩国国际地位,同时,美国希望韩国高科技服务于美国,并要求韩国在南海、台海问题上表态。

  朱中博表示,拜登半年来的对华政策主体上是萧规曹随,借用了很多特朗普时代对华政策留下来的“筹码”,同时做了很多变本加厉的改造。拜登政府对华采取的3C战略,如果用坐标轴表现的话,最下边是对抗,最顶端是合作,中间就是所谓的竞争。但拜登称竞争是激烈的竞争,也被翻译成是极限竞争,那么到底是什么是极限的竞争,我的理解是在极限地向对抗的角度靠拢,然后在部分问题上保留一些合作的空间。目的还是要维护所谓的霸权。

  朱中博也重点提到中美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正面内容。从经贸看,今年1~5月,中美贸易额是2796.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是增长了52.3%的幅度;2021年前五个月,中国对美出口是2060.5亿美元,同期增长49.8%,从美国进口商品是735.9亿美元,同期大增59.8%。在政治接触方面,中美部级及以上的通话和互动至少有9次,这种互动展现出了务实坦诚、有建设性和针对性。所以中美关系还有希望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中美应该担当起作为大国的责任义务,为今后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应有的国际贡献。

  仇朝兵表示,由于中美关系面临着巨大困难和挑战,寻求中美关系走向“改善和发展之道”在当下尤为迫切。中国需要采取更积极的姿态,直面中美关系存在的问题,理性看待中美之间的分歧,推动各层次有效沟通和交流,为中美关系走上“改善和发展之道”创造条件。首先,推动中美两国走向理性和积极互动之道,需要两国进一步挖掘共同的价值,同时推动对不同价值观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第二,当前状况下,中国尤其需要坚定这样一种信念:在应该合作、能够合作、合作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利益的领域,坚定地与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合作,不断拓展共同利益。第三,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需要两国的合作,应对全球的挑战也需要中美两国的合作。对于存在根本差异和深刻矛盾的中美两国来说,合作必须是务实的。第四,具体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累积两国间的信任,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也有助于两国在分歧问题上达成谅解和理解;解决问题的延宕,会破坏两国关系氛围,削弱相互间的信任,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两国间的相互认知和整体关系的发展,无助于塑造“可预期、建设性”的双边关系。   郭艶表示,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拜登政府继续打“台湾牌”,全方位提升美台实质关系,以达到“以台制华”的战略目标。主要表现在:加强美国与台湾的政治往来,使非官方关系带有越来越明显的官方性质;深化美台经济联系;加强美台军事合作;协助台湾拓展“国际空间”。拜登虽然继承了特朗普的部分对台政策遗产,但也做出了较大调整:第一,回归传统政策框架。第二,联合盟友支持台湾,试图使台湾问题“多边化”。

  郭艶分析未来美国对台政策的发展趋势指出,近年来由于美国开始突破原有底线,导致“一个中国”政策缓和台海紧张的效用正在逐步减弱。但美国清楚,由于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属于中国的核心利益,一旦台海爆发军事冲突,中国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领土主权,台海的战事大概率不会局限在狭小的地理范围内;此外,台湾最大的作用是牵制中国大陆,斗而不破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因此维持既有政策框架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与此同时,为了维护美国地区霸权和信守国际承诺的需要,美国与台湾的实质关系会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使“一个中国”政策继续“空心化”。

  袁莎表示,美国对华政策能否执行下去,能否奏效,会受一系列掣肘因素影响,其中有三大矛盾已经凸显。一是美国与盟友间的矛盾。拜登宣布“美国回来了”,但是美国信誉在特朗普时期遭受重创。二是美国外交与内政之间的矛盾。如今,美国自觉在全球化中利益受损,“美国优先”理念和“特朗普主义”潜流依然存在,“购美国货”“疫苗民族主义”都体现出美国全球领导力的衰微。拜登提出“中产阶段外交政策”正是为了统筹外交与内政,但是也反映出现美国外交目标与国内利益出现脱节。三是中美关系中的矛盾。中美关系极具重要性和复杂性。他提出对华3C政策反映出拜登评估对华政策之后的结果。如何平衡和协调不同利益诉求,包括经济诉求,安全诉求,价值观诉求等,是拜登对华政策面临的挑战。

  袁莎建议,中美竞争将是一场长期博弈,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在三个方向努力:修炼内功,增强自身竞争力;扩大朋友圈,打破遏华联盟;主动塑造中美关系,推动中美关系重回理性、务实的正轨。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张文宗(中评社 于子文摄)

  郭至君认为目前中美关系之中存在三大战略问题。首先,拜登政府存在严重的对华战略误判,在中国核心利益问题、敏感的内政问题上推倒了两国的战略互信,遏制、打压中国的战略目标和意识形态对抗已经成为整个华盛顿的共识,而这样的共识是刻意建立在战略误判基础上的,这很可能继续将中美关系推至更危险的境地。第二,拜登政府对华实行战略围堵,其多边主义浪得虚名。中国人理解的多边主义是协商一致、合作治理、互利共赢。而美国打着“多边主义”旗号的伪多边主义,这样的作法比特朗普的单边主义更加虚伪、更加危险,更具破坏性。第三,拜登政府对华存在战略盲动的危险,而中国希望平等、有底线的良性竞争。
 
  至于应该如何“解套”这三大战略问题,郭至君也指出,应该分“三步走”:首先,积极接触。中美两国应排除万难,双向靠近,重新打造两国之间稳定的沟通、交流渠道。其次,逐步深入了解。拜登政府应该多了解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思维,调整自身的焦虑心态,正视中国的发展,承认中国的成就。第三,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真正取得进展。中美两国完全可以找寻关乎人类福祉的共同议题,携手逐步解决。

  李振广总结表示,当前,中美关系已经从特朗普时代的经济磨合期进入到政治磨合阶段,但同时中美两国高度相互依存的巨大惯性仍发挥主要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是,无论是人还是政治实体之间,斗得最狠最无情的时候,往往是由于没有利益依存,只有利益争夺,出手狠,不留余地。有了相互依存会迫使大家进行文斗,即斗争文明化、非暴力化。所以,他对中美关系磨合的前景保持乐观,通过中美之间一段时期的合作、斗争、竞争,中美关系会进入一个新的平衡。这场全球级别的竞争博弈,极有可能带来中美两国实力与影响力的大幅跃升,是一种共同进步,是一种双赢的结局。当然,中美关系中的每一场斗争、对抗都将是艰难的,需要一个一个去克服,去解决,战术上要重视。这会为战略上的乐观远景奠定基础。他相信,也期待,通过这场博弈,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再次赢得难得机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会因此而加速。

  论坛全文将于中评网和中评月刊发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战略室研究员李枏(中评社 于子文摄)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研究员郭艶(中评社 于子文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袁莎(中评社 于子文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朱中博 (中评社 于子文摄)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外交室副研究员仇朝兵(中评社 于子文摄)

与会学者参观中评社北京站(中评社 于子文摄)

与会学者合影(中评社 徐梦溪摄)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郭至君(中评社 于子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