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流昌:客家精神是中华优良品格的集中体现
中评社香港7月8日电(记者 沈而忱 段晓鲁)中联办台务部部长杨流昌7日在“百年记忆·红色客家”研讨会上致辞。杨流昌指出,客家人精诚团结、爱国爱乡,崇文尚武、敬贤如师、嫉恶如仇、百折不挠。每到国家、民族危难关头,客家人骨子里择善固执、坚韧不拔的硬颈精神就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与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建党精神极为投契。客家精神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品格的集中体现。
杨流昌表示,2018年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成立,致力打造“讲客堂”平台,邀请内地、台湾和香港等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就两岸事、香港事和客家事开展交流研讨,至今已举办九堂,堂堂有特色,很精彩,成为两岸学界和客家乡亲中知名度很高的品牌活动。我也一直很关注“讲客堂的活动,经常听到同事和朋友的称赞,今天参加,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今天又是“七七抗战”84周年纪念日,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回望100年来客家乡亲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奋斗的历史,以史为鉴、展望未来,非常用心,也非常有意义。
杨流昌透露,自己也是客家人,老家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是个百分百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客家县。今天见到这么多客家乡亲,感到特别亲切。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有香港的、苗栗的、梅州的、丰城的、大埔的,还有旅英的林燕祥先生。大家分享了100年来内地的、香港的、台湾的和海外的客家人,特别是客籍共产党人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奋斗牺牲的感人故事。其他嘉宾也从各自角度,深刻分析了对中国共产党和红色客家的看法,谈得也很好。
作为客家人,杨流昌分享了老家的故事。三明是中央苏区的东大门,很多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主席很出名的词《如梦令元旦》,就是他1929年底率领红军经过我们家乡,挺进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取得胜利后,依古词牌如梦令写成的,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词中写道:“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词中深情描绘了红军行军的欢快和斗争胜利的火热场面,充满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与无比豪迈的革命胸襟。最早我是在小学课本中读到的。我从小听长辈们讲了好多客家人的革命故事。其中一个非常有名的,就是1934年红军长征时,主要由闽西、特别是我们三明客家子弟组成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担任后卫部队,掩护红军主力突围,在与多过数十倍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中,6600多人的队伍最后在湘江战役全军覆没,为中国革命史留下气壮山河的光辉篇章。后人把这个故事编为32集的电视连续剧《绝命后卫师》,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可见我们客家先辈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追随,是多么坚定不移,多么视死如归!
杨流昌提到,我跟好多朋友聊过,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为什么客家人特别活跃,而且革命精神特别硬气。我想这与客家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客家人精诚团结、爱国爱乡,崇文尚武、敬贤如师、嫉恶如仇、百折不挠。每到国家、民族危难关头,客家人骨子里择善固执、坚韧不拔的硬颈精神就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与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建党精神极为投契。这就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客家有那么多将军县,又出了朱德、叶剑英、叶挺、刘亚楼、萧华、杨成武、李天佑等那么多英勇善战的元帅和将军,为什么客家人与中国共产党始终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大家今天分享的一个又一个或平凡或不平凡的客家故事,也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客家精神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品格的集中体现。
杨流昌表示,此时此刻在此地,我还特别怀念一位老者,他就是我们嘉应商会老会长曾宪梓先生。曾先生一生心系桑梓、情牵香港、报效国家,是红色客家人的光辉典范。他最爱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常常讲“党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因为我是一个共产党栽培成长的穷苦人”。倘若能看到我们今天在这里一起研讨“百年记忆·红色客家”,相信他一定很欣慰、很支持。
杨流昌指出,回望来时路,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当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香港也迎来了由乱及治的关键时刻。让我们携手同心,继承发扬红色客家精神,为推进“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属于我们的贡献!
中评社香港7月8日电(记者 沈而忱 段晓鲁)中联办台务部部长杨流昌7日在“百年记忆·红色客家”研讨会上致辞。杨流昌指出,客家人精诚团结、爱国爱乡,崇文尚武、敬贤如师、嫉恶如仇、百折不挠。每到国家、民族危难关头,客家人骨子里择善固执、坚韧不拔的硬颈精神就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与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建党精神极为投契。客家精神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品格的集中体现。
杨流昌表示,2018年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成立,致力打造“讲客堂”平台,邀请内地、台湾和香港等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就两岸事、香港事和客家事开展交流研讨,至今已举办九堂,堂堂有特色,很精彩,成为两岸学界和客家乡亲中知名度很高的品牌活动。我也一直很关注“讲客堂的活动,经常听到同事和朋友的称赞,今天参加,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今天又是“七七抗战”84周年纪念日,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回望100年来客家乡亲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奋斗的历史,以史为鉴、展望未来,非常用心,也非常有意义。
杨流昌透露,自己也是客家人,老家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是个百分百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客家县。今天见到这么多客家乡亲,感到特别亲切。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有香港的、苗栗的、梅州的、丰城的、大埔的,还有旅英的林燕祥先生。大家分享了100年来内地的、香港的、台湾的和海外的客家人,特别是客籍共产党人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奋斗牺牲的感人故事。其他嘉宾也从各自角度,深刻分析了对中国共产党和红色客家的看法,谈得也很好。
作为客家人,杨流昌分享了老家的故事。三明是中央苏区的东大门,很多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主席很出名的词《如梦令元旦》,就是他1929年底率领红军经过我们家乡,挺进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取得胜利后,依古词牌如梦令写成的,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词中写道:“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词中深情描绘了红军行军的欢快和斗争胜利的火热场面,充满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与无比豪迈的革命胸襟。最早我是在小学课本中读到的。我从小听长辈们讲了好多客家人的革命故事。其中一个非常有名的,就是1934年红军长征时,主要由闽西、特别是我们三明客家子弟组成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担任后卫部队,掩护红军主力突围,在与多过数十倍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中,6600多人的队伍最后在湘江战役全军覆没,为中国革命史留下气壮山河的光辉篇章。后人把这个故事编为32集的电视连续剧《绝命后卫师》,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可见我们客家先辈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追随,是多么坚定不移,多么视死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