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据改变普惠金融生态的上海样本

  中评社北京4月29日电/据上海证券报报道,“这是我们公司成立以来拿到的速度最快、利率最低的一笔贷款。”“我记得我曾经一笔贷款利率最高6.9%,现在才3.85%。而且用手机就能办了。”

  在近期调研时,上海颢圆食品贸易有限公司等小微企业负责人这样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去年以来,这些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容易了,资金成本便宜了,贷款发放也更快了。

  这得益于上海市近年来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促进普惠金融发展。2019年末,由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联合四个部门于全国率先推出普惠金融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向试点银行开放政府公共数据。截至目前,18家上线银行调用数据近200万次,该平台服务企业超过5万户,为超过70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数据支撑。

  在大数据平台助力下,上海地区普惠金融新产品丰富了,小微企业贷款获得性提高了。近期,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2.0将上线,将向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更多金融机构开放更多公共数据,帮助他们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精准“输血”小微企业。

  贷款获得感强了 资金价格便宜了

  “2月末,我们有一批设备要采购零售部件,需要垫资。工行客户经理知道情况后,就上门来沟通需求。大约两周时间,我们就拿到一笔几百万元贷款。”上海稷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平欣喜地告诉记者。

  稷以科技是一家科技创业型公司,主要为半导体芯片等行业提供设备防水、防腐蚀等高新技术解决方案。这类公司属于典型的轻资产公司,缺乏有效抵押物,原先从银行较难获得贷款。但如今情况变了,“去年开始,我们这样的科创型企业,在没有盈利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贷款。”杨平说。

  中畅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的情况与稷以科技类似。去年,中畅数据也便捷地从上海农商行获批一笔800万元的担保贷款,利率大约4.3%。

  科创小微企业,是这两家上海公司的共性标签——目前都处在成长期,营收规模不大,也未实现盈利,融资主要是为扩大生产的垫资和研发投入,即便有股权融资也不够。

霍山红盾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