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为什么爱上造车?

  中评社北京4月29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百度、小米先后宣布造车,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

  互联网大厂为什么爱上造车?

  自动驾驶、自动泊车、智能座舱……如今,汽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百舸争流的智能电动汽车赛道上,既有已经跑起来的蔚来、小鹏、理想等新车企,也有上汽等传统车企积极转型。最近,百度、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也表示将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

  互联网大厂为何盯上造车?新势力入局将对中国汽车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智能电动汽车好造吗?

  ——资金投入大、生产周期长、技术挑战多,但互联网企业在软件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在今年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小米董事长雷军发布了一个特殊的“新品”——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预计10年投入100亿美元。3月30日,小米集团向港交所提交正式公告,小米董事会已批准立项,投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

  瞄准这一领域的互联网企业不止小米一家。今年1月,百度宣布正式组建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同时,滴滴也表示,未来将加入造车“大军”。

  截至目前,智能电动汽车赛道上已涌入多股造车新力量。

  为何都来抢占这一赛道?智能电动汽车好造吗?

  资金投入大。记者了解到,除了高昂的研发费用,造车还涉及到销售、行政、购买厂房等资产。以蔚来汽车为例,公开数据显示,蔚来2020年度的研发支出24.9亿元,销售及管理费用39.323亿元。此外,与传统汽车不同,换电站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按照计划,2021年底蔚来全国换电站总量将从2020年底的130多座扩大到500多座,并将升级为效率更高、功能更强大的第二代换电站。

  生产周期长。2014年成立的蔚来汽车,第一辆车ES8的量产交付却是在2018年,历时4年;小鹏汽车用了3年量产交付了第一款车G3;理想汽车的第一款车Li One2019也是在公司成立4年后才实现量产交付。记者从百度方面了解到,百度的第一款车大概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才能量产交付。

  不止如此,智能电动汽车还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等挑战。

  造车不容易,但是互联网企业认为自身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具备“先天优势”,使其有敢于尝试造车的底气。百度方面表示:“百度在软件生态上面具备完整链条生态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和软件优势。”雷军认为,小米拥有业内最丰富的软硬件融合经验、大量的关键技术积累和业内规模最大、连接最活跃的成熟智能生态以及充足的现金储备,对于造车,小米有着非常显着的独特优势。

  为啥都来分一杯羹?

  ——发展势头好、市场前景广、政策支持力度大,被多家企业认为是未来十年最大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