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传承红色薪火 讲活党史故事
作为“永远跟党走”徐汇区教育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交流会以紧密型学区建设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平台,引导广大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思践悟贯通中坚定听党话、永远跟党走。
讲述《共产党宣言》背后更多故事
“建党的需要,救国的需要,这就是当时所以要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背景。就在此时,年仅29岁的陈望道在义乌分水塘村住宅旁那间破旧的柴房里,把《共产党宣言》一字一句变成了中国的方块文字。”今年正值陈望道先生的130周年诞辰,陈望道之子、复旦大学陈振新教授为大家讲述《共产党宣言》诞生背后的更多故事。
陈振新说,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岁月里,为了能避开各种干扰静下心来译书,望道先生躲进了离住宅不远处的柴屋内。因为译书经常要熬夜,没几天望道先生就瘦了不少。有一次,他母亲特地包了粽子,配了些家乡特产红糖,送给他补补身体。过了一会,陈母在屋外问道:“是不是还要加点糖?”就听望道先生说:“够甜,够甜了!”等到陈母再进去收拾碗碟的时候,看到望道先生满嘴都是黑乎乎的,原来他把砚台里的墨汁当红糖蘸着粽子给吃了!
《共产党宣言》背后更多的动人细节,让在场的青年学子感触很深。来自上师大学区的大中小学生也走到台前,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向陈振新教授提问,共同探讨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