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绝不只是从取土那么简单
“美国阿波罗计划17次把宇航员送上太空,都完美地避开了太阳质子事件。是他们特别幸运吗?”
4月24日,2021年“中国航天日”探月工程论坛在南京举行,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答案显而易见,当然不是。“美国很早就开展太阳质子事件预报,并避开了太阳爆发。”王赤说,我们未来的载人登月,空间天气预报也非常重要。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带着1731克月球样本返回地球,宣告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圆满完成。
那么,探月工程只是为了从月球取回一罐土吗?当然不是。
在当天的论坛上,来自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王竞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肖龙教授,以及王赤院士,先后从月基天文观测、月球地质演化、空间物理探测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在探月工程基础之上取得的三大科学成果。
在月球上看星空有啥不一样
“在月球上观测宇宙一直是天文学家的梦想!”王竞解释说,一是月球真空度高,可以开展紫外等地面无法完成的观测;二是月球自转缓慢,可对天文目标长期监测;三是月球的背面电磁噪声极低,利于开展长波射电天文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