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部长:谱写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新篇章
中评社北京4月19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扎实工作和优良业绩奋力谱写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篇章。
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擘画了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蓝图,为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总体规模、创新能力、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6.59万亿元,占全球比重接近30%。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5G商用迈出坚实步伐,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技术创新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持续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层出不穷,发展动力活力显着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战略引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工业和信息化战线要深刻认识肩负的重大使命和时代责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增强机遇意识,强化底线思维,着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对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统筹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对规划“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明了关系我国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统筹谋划,把准方向、找准定位,更好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战场,推动工业和信息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选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供给体系韧性,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和内在要求。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精心谋划,找准定位和着力点、突破口,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促进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形势严峻复杂,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
狠抓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开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局面
《规划纲要》明确了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认真落实《规划纲要》部署,主动对表对标,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细化完善举措,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融合带动,以更大力度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这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所在。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工程,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重点技术和产品生态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创新,不仅要创造更多单项技术和产品,更要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深入推进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共性技术供给。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保障产业安全的必然要求。要全面系统梳理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探索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突出现有产业集群功能,挖掘产业存量的潜力,布局新兴产业链。实施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关键瓶颈,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持续增强高铁、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实施工业低碳行动,严控重化工业新增产能规模,加快节能低碳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具有生态主导力、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这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激发产业发展动力活力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增强制造业对各类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拓展国际化视野、增强国际化思维,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对外开放水平。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产业链国际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利益共同体,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
(作者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中评社北京4月19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扎实工作和优良业绩奋力谱写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篇章。
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擘画了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蓝图,为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总体规模、创新能力、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6.59万亿元,占全球比重接近30%。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5G商用迈出坚实步伐,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技术创新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持续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层出不穷,发展动力活力显着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