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双向交流三十年 践行者吁珍惜

庄仲希(左)、郭伟峰(中)、周建闽在中评社香港总部合影。(中评社记者 梁帆摄)

  中评社香港8月12日电(记者 载丰)2021年8月12日是两岸实现双向交流三十周年的纪念日子,在此时刻,当年多位践行者在香港发出呼吁:两岸之间的主流媒体及新闻人需要保持30年前的初心,以促交流促合作为己任,共同为遏制仇恨、增进两岸同胞情感发挥积极的舆论力量。

  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两岸交流合作严重受阻,两岸官方来往基本断绝,甚至港台的官方关系也基本中止,两岸民意敌对性日益增强。对此,当年的践行者、长期参与推动两岸及港台交流的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常务副社长周建闽、法律总监庄仲希,日前就当前的两岸关系发表了看法,发出两岸交流合作需要倍加珍惜、不能中断,仇恨不可制造的强烈呼吁。

  历史记载:1991年7月21日,福建省石狮市“闽狮渔2294”号、“闽狮渔2295”号两艘渔船在台湾海峡正常作业时,与台湾省高雄县渔轮“三鑫财”号发生争执。由于台渔轮报警“遭劫”,台军方出动舰艇拦截,打伤渔民3人,并将“闽狮渔2294”号、“闽狮渔2295”号及船上18名渔民强行带往台中港。台中地检署旋即以所谓“海洋行劫罪”起诉其中7位大陆渔民。一桩本为渔民纠纷的小事,竟被台湾当局演化成突显“法律主权”的大问题。1991年8月12日,新华社主任记者范丽青和中新社港台海外部主任郭伟峰在两岸公权力部门协商同意下,以专案方式就“闽狮渔事件”入台湾岛采访,一举拉开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序幕。8月20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秘书长曲折、政策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庄仲希抵达台北探望被扣的福建渔民,他们是海峡两岸隔绝42年后大陆首次正式派遣进入台湾岛内的公务人员,进一步打开了两岸双向交流的大门。

郭伟峰(左)与庄仲希(中)、周建闽共议推动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中评社记者 梁帆 摄)

  1992年9月3日,应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邀请,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启程,这是两岸分隔43年后,大陆记者首次正式组团赴台采访。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全国记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瞭望周刊、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半月谈杂志,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现代中国杂志、团结报、台声杂志、福建日报等17家新闻单位的18位记者组成。时任中国新闻社港台部台湾组组长的周建闽是其中的一名记者。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由此进入了规模化、持久化阶段。两岸媒体人开始为两岸的大交流大合作时代发挥舆论推动的重大作用。

  郭伟峰与周建闽于1997年底到香港创办《中国评论》月刊,后创办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网、出版社、中评智库等,致力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庄仲希于1993年来香港出任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以香港为桥梁,努力推动两岸的法律交流。1998年起庄仲希兼任《中国评论》月刊的法律总监,后又出任中评社法律总监、中评网董事。中国评论创办至今已有24年,一直在努力发挥两岸资讯与观点的传播及沟通作用,致力推动两岸双向交流与合作,并为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理论创新发挥独特的智库作用。 

  30年前的“闽狮渔事件”意外推动了两岸双向交流的历史突破,两岸新闻双向交流因此走在历史前列,郭伟峰、周建闽和两岸许许多多新闻人站在了以新闻力量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前列。1992年9月,应台湾海基会邀请,由大陆17家新闻机构18位记者组成的首个大陆记者赴台参访团顺利抵达台北,周建闽是其中的成员。1992年12月,由中新社副总编辑郭伟峰、福建分社社长周景洛、港台部台湾组组长陆珺珺组成的采访组受邀请,开启了历史上第一次长达30多天的大陆记者全台湾的采访活动。1993年8月12日,中新社记者郭伟峰、周建闽和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应邀采访中国国民党十四全大会。这是两岸分隔44年之后,大陆记者第一次采访国民党中央的重要活动。1995年,郭伟峰又推动了两岸媒体历史上首次在台北合作举办研讨会,并任团长带领首个大陆经济代表团赴台北参加研讨会。

1991年8月12日,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和中新社记者郭伟峰抵达台北桃园机场,中国时报总编辑黄肇松(右一)迎接。

  郭伟峰感叹说,1991年到1995年,这是一个由两岸新闻人唱主角的火红时代,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实现与拓展不仅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缓和,还为两岸官方与民间的双向交流全面启动打开了大门,两岸关系交流合作新时代的大步伐随之到来。此后,一次又一次的两岸关系重大突破接踵而来,又将两岸双向交流推向了更深更广的新层面,交流合作构成了两岸关系30年的主旋律。两岸新闻媒体成为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舆论平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舆论力量。期间,大陆亦发生了严重伤害台湾同胞感情的恶性社会事件,所幸两岸新闻人相向而行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两岸新闻媒体的沟通之下,两岸同胞的感情终于跨越了这一大坎。

  郭伟峰说: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受权协商并达成著名的“九二共识”;1993年4月实现了两岸政府授权的首次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的汪辜会谈;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提出了八项主张和看法;2005年4月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会面,实现了60年来国共两党领导人的首次会谈;2008年12月,两岸实现了全面直接“三通”。可见,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每个重要关头,都少不了两岸双向交流合作带来的人民力量为动力,进而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新时期。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进行“世纪之握”的动作,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可以说,此后30年,在大陆和平统一方针政策主导下,经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乃至两岸政党、政府的努力,两岸双向交流与合作构成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两岸带来了30年的和平与发展,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岸同胞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和平红利。现在,两岸关系虽然空前严峻,但尚能斗而不破,和平架构没有崩塌,应该是得益于两岸30年来交流合作所奠定的以和为主的深厚民意基础。

  作为两岸双向交流的践行者,郭伟峰对中评社记者表示:经过30年的实践,自己深刻认识到,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最大的意义乃在消弭两岸之间的仇恨,以利达至两岸一家亲的境界。两岸关系中,积累仇恨很容易,化解仇恨很艰难。唐代高僧玄奘法师揉合印度十大论师的诠释编译的佛教论书《成唯识论》这样解读仇恨:“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两岸进入和平发展8年时期后,通过大量的交流合作,两岸之间的怨气在消失,和气在上升,这是两岸关系的黄金时期。但是非常可惜,近数年来,因为台湾执政党的更替,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九二共识”被搁置,并刺激了分离主义思潮的泛滥,加上美国利用台湾遏制中国大陆的力度骤然加大,世纪疫情也阻隔两岸民众的直接交流活动,种种不利因素的迭加,导致两岸关系进入了冰封期。虽然两岸交流并未有完全中断,但是最令人担忧的是两岸民众从焦灼苦恼中不断积累新的仇恨。大陆民意对“台独”的危害性非常忧虑,台湾民意对大陆“武统”的可能性充满恐惧。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的极端舆论在两岸的社交媒体中不断膨胀,形成了难于缓解的结怨为性的舆论对抗,一些媒体置良心道德于不顾,火上浇油,危言耸听,刻意刺激民粹,导致两岸民众的敌对情绪越来越大,民意的质变成为当前两岸关系的最大忧患。

1992年9月5日,应台湾海基会邀请,由大陆17家新闻机构18位记者组成的首个大陆记者团赴台参访,周建闽是成员之一。此为18位记者合影。(图片由大陆记者团成员林双川提供)

  周建闽表示:30年过去了,老一代新闻人大多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归去。当年积极促进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前辈们如台湾新闻学会的楚崧秋会长,中国时报发行人余纪忠、联合报发行人王惕吾;以及我们十八位大陆记者参访团长翟象乾、副团长柏亢宾及团员杨远虎等也已仙逝。白驹过隙,时不我待。作为一名两岸新闻媒体的老兵,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三十年的践行者和见证人,我要在此呼吁两岸的新闻机构和媒体人,越是在两岸关系困难和严峻的时刻,越要秉持我们的新闻专业操守,如星云大师所言: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绝不做损害两岸民众友情亲情的事,绝不说破坏两岸民众感情的话。

  周建闽强调:两岸主流媒体应大力提倡三要三不要原则:要维护中华团结,不要鼓吹分裂;要宣扬和平发展,不要倡导零和互斗;要抵御和消除意识形态的政治病毒,不要散布仇恨,互相伤害。能做到这几点,就能在两岸形成一个和平、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两岸关系就能冲破迷雾,走向共议统一、共同复兴的光明未来。

  庄仲希对中评社记者说:自1991年我们入岛后,两岸许多具体事务的谈判和交流就开始了。1993年两岸两会签署《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定》,对两岸法律交往起到实质性作用。两岸关于民事方面的事务,只要经过台湾海基会认证,大陆各省的公证人协会接收后就可以直接使用。我之前在香港的工作,就涉及到很多台湾同胞要在香港投资或有台湾财产,需要台湾作出相关证明后送往大陆的案例,就是通过该协议进行。这项协定不仅可以处理两岸事务,在香港的台胞同样可以使用这个管道。2009年签署《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其中包括两岸民事审判的执行、取证,仲裁的执行,刑事罪犯的遣送等。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相关规定,表示认可台湾地区法院的民事判决,进一步落实2009年的协议,确保两岸民众的权益。另外,福建省“海峡法学论坛”已成功举办十九届,两岸的检察官、法律相关人士都在此论坛上进行业务交流和讨论。可以看到,从法律从业者到最高人民法院,都在非常用心的在实务方面组织、推动法律界交流。   庄仲希表示,交流才能促进理解,理解才能促使社会的进步。未来法律界的交流离不开两岸关系的大形势,作为法律人士,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事,健全自身的法治、立法、执法,将涉台的法律事务扎扎实实做好,对于愿意到大陆交往的台湾法律界专业人士,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大陆法治的发展,一定要让他们看到大陆在法制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的巨大步伐。此外要办实事,通过各个管道、各种方式把大陆的善意具体呈现在每一个活动和案件的审理中,要让台湾的法律专业人士和民众都能感受到大陆的真情,才能获得台湾同胞的理解和信任,才能对两岸关系大局带来切实的好处。

  庄仲希说,香港在两岸法律交流当中其实有着独特的作用。一方面,在港台商有很多组织协会,他们可以在很多法律事务当中体会到“一国两制”的作用。目前,中央用法治的手段使香港社会走向平稳,可以让台湾同胞感受到中央对“一国两制”的坚持。另一方面,港企和台企之间有很多交往,如果能够给在港台商企业多做工作,让他们瞭解到大陆的进步和“一国两制”的作用,这将对台湾形成很好的示范。两岸进行交往的基础就是要坚持“九二共识”,在一个中国的基础之上,很多事情就可以沟通,而不用处处提防圈套和陷阱。两岸民众同属于一个民族,大家都要为未来着想,共同将中国建设好。

大陆记者访台团团长翟象乾(中)向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左)赠画,该画由大陆著名花鸟画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肖朗专门为大陆记者访台而创作。右一举画者为周建闽。(图片来自中国时报)

资料照片:在台湾处理“闽狮渔事件”之时,庄仲希回答台湾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郭伟峰(右一)、周建闽(中)和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于1993年8月12日抵达台北,应邀采访中国国民党十四全大会。这是两岸分隔44年之后,大陆记者第一次采访国民党中央的重要活动。

庄仲希(左)、郭伟峰(中)、周建闽在中评社香港总部合影。(中评社记者 梁帆摄)

  中评社香港8月12日电(记者 载丰)2021年8月12日是两岸实现双向交流三十周年的纪念日子,在此时刻,当年多位践行者在香港发出呼吁:两岸之间的主流媒体及新闻人需要保持30年前的初心,以促交流促合作为己任,共同为遏制仇恨、增进两岸同胞情感发挥积极的舆论力量。

  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两岸交流合作严重受阻,两岸官方来往基本断绝,甚至港台的官方关系也基本中止,两岸民意敌对性日益增强。对此,当年的践行者、长期参与推动两岸及港台交流的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常务副社长周建闽、法律总监庄仲希,日前就当前的两岸关系发表了看法,发出两岸交流合作需要倍加珍惜、不能中断,仇恨不可制造的强烈呼吁。

  历史记载:1991年7月21日,福建省石狮市“闽狮渔2294”号、“闽狮渔2295”号两艘渔船在台湾海峡正常作业时,与台湾省高雄县渔轮“三鑫财”号发生争执。由于台渔轮报警“遭劫”,台军方出动舰艇拦截,打伤渔民3人,并将“闽狮渔2294”号、“闽狮渔2295”号及船上18名渔民强行带往台中港。台中地检署旋即以所谓“海洋行劫罪”起诉其中7位大陆渔民。一桩本为渔民纠纷的小事,竟被台湾当局演化成突显“法律主权”的大问题。1991年8月12日,新华社主任记者范丽青和中新社港台海外部主任郭伟峰在两岸公权力部门协商同意下,以专案方式就“闽狮渔事件”入台湾岛采访,一举拉开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序幕。8月20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秘书长曲折、政策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庄仲希抵达台北探望被扣的福建渔民,他们是海峡两岸隔绝42年后大陆首次正式派遣进入台湾岛内的公务人员,进一步打开了两岸双向交流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