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日本核废水入海对环境影响复杂深远
法新社称,日本首相菅义伟表示,日本政府已经批准将处理后的核废水排入太平洋的计划,但排放不太可能在两年内就实施。
“这是不够负责任的做法。早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一年左右时间,日本已经向海里排放了3万吨左右的核废水,引起周边国家抗议。日方当时的说法是为储存高辐射性污水腾出空间。事故发生到今天已经9年了,该做的措施早就该做了,现在这样的决定是不应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4月13日表示,尽量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是原则,把核废水向外排放,原则上就是不应该的。
对中国海域影响如何?与废水排放位置有关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在福岛外排放还是公海排放,核废水都将对中国海域产生影响。”4月13日,一名不愿具名的专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该专家表示,如果排放位置选择福岛外,在黑潮延伸体及北太平洋亲潮洋流的持续作用下,核废水含有的核物质主体将向东扩散,加拿大和美国西海岸将是主要受影响区域。同时有一部分核废水通过西太平洋潜沉过程影响中国海域,具体量化影响结果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从海洋大循环角度分析,北美处于放射性核素运输通道上游,其环境辐射水平监测、评估结果对中国具有警示和借鉴意义。如果核废水排放位置为公海,对中国海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
在2011年第12期《科学通报》杂志上,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乔方利及其同事发表的论文结果显示,核泄漏物质运移存在三类自然通道,即大气中随气流的快速输运通道、海洋表层随海流的慢速输运通道、海洋中下层的极慢速输运通道。此外,船舶、飞行器等人类活动以及海洋游泳生物等会产生核废水的非自然输运过程。
2015年发表于《海洋学报》杂志的一篇文章《福岛铯137在海洋中长期行为的数值研究》提到,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核泄漏物质主要随海洋表层通道向东输运,其主体在2至4年内到达美国西海岸,然后沿美国加利福尼亚沿岸向南,再转向西,经过这样一个大循环,再回到西太平洋;同时部分核物质会在西太平洋进入海洋中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