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治“组合拳”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中评社北京4月10日电/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严格落实不得举办学前班、保障学生睡眠等措施,从长远看更需要标本兼治。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重中之重,也是当务之急。目前,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联合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优秀教师轮岗轮校等改革举措已经展开,有的取得了明显成效。相信通过标本兼治的“组合拳”,大力推动促进教育公平,根源性的矛盾会逐步得到缓解并基本消除。

  4月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小学和幼儿园不得举办学前班。这是教育部就社会高度关注的教育服务最新发布的一个管理办法。此前,《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相继公布,其中对小学生不早于8:20上课、中小学不得公开名次、禁止师生恋等均有明确规定。(相关报道见04版)

  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涉及千家万户,是重要的民生保障之一。教育的社会关注度高,尤其是人们对获得优质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每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领域的提案议案都会受到重点关注,今年中小学生长期睡眠不足等议题再次被提出。近期教育部公布的几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管理规定,回应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重点关切,也引发了公众热议和思考。

  幼小衔接、免试就近入学、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等已不是新课题,近年来,教育管理部门先后出台相关文件规定,对这些事项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此次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教育部公布的相关规定有的更新了具体内容,如小学生不早于8:20上课,比以前的规定统一推迟了20分钟;有的强化严格执行规定,如小学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等作为招生依据等,严重违规的须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等等。

  有的学前班屡禁不止,有的中小学生睡眠长期不足,主要是受到了课业负担重和择校热压力的影响,但背后也有校外培训机构的商业操作推波助澜,加重了家长对子女能否获取优质教育的焦虑。对此次教育部接连公布的相关规定,很多家长表示支持与赞同,但也有一些家长表示担忧,提出了“不看成绩和证书,如何择校获得优质教育机会”之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