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线上/学者:中史教育建构国民身份认同
中评社北京4月5日电/据大公报报道,加深香港的教师及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培养国民身份认同和对国家民族归属感,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责任。──中华历史文化动力顾问苏锐鸿校长
自2000年起,新教育改革政策出台,中史一直被认为处于弱势地位,变成少人读、少人考的“闲科”,不少教育界人士满腹牢骚。教育局近期拨乱反正,重视中国历史课程,不仅制作一系列的《世纪长征》节目,还制作国情教育书册《我的家在中国》,免费派发给全港中小学。
中华历史文化动力顾问苏锐鸿校长日前接受《大公报》专访时,形容政府开始重视中国历史是件好事,政策虽有不足,但聊胜于无。他建议政府可从历史教育着手,逐步改变学生“零国史”知识的困局,建构其国民身份认同与自豪感。
“历史教育能让学生认识国家和世界的历史,从而培养对国家认同。好像美国的课室,总会挂着一面美国国旗,学生必须了解他们国家二百多年的历史。”苏锐鸿说,自1841年香港被割让给英国成为殖民地起,香港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浅薄。早期港英政府为了殖民统治及维持社会稳定,在培育人才过程中有意去国家化和去民族化,让殖民地人民对政事漠不关心,以及对自己的国家毫无认知、没有认同感。令人摇头叹息的是,香港回归祖国以来,情况依然无改善,特区政府长久以来忽视教授中国文化和中史。
退休后推动历史普及工作
对于近年发生的学生暴乱事件,从事历史教育工作多年的苏锐鸿认为,正是香港学生缺乏对国家的身份认同的祸害,是之前政府忽视历史教育的恶果。苏锐鸿虽已退休,仍联同有志之士推动历史普及的工作,包括办青年论坛、专题讲座,出版以青年人为对象的《百闻》系列历史书籍和视频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