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阿瑟 归来的牛虻(经典流芳)
中评社北京3月28日电/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长篇小说《牛虻》(见图,资料图片),最初是作为革命者的自我修养教科书而进入中国翻译家视野的。
革命文学经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祖国各处转战,戎马倥偬,不废阅读。营地的篝火旁,他“看书入了迷,火舌窜过来也不知道”。这本书,就是从营政委那里借来的《牛虻》,让他“拿起来一读就放不下了”。好奇的战友们分享了这本书。听保尔念完,包括团长亚历山大·普济列夫斯基在内,“有几分钟谁也不做声”,因为“大家都沉浸在对牛虻牺牲的悲哀中”。牛虻为追求理想而迸发出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这群战士。不妨说,阅读这本书成了队伍的一处流动课堂。后来,保尔身受重伤却连呻吟一声都不愿意,“他为什么如此刚毅呢?”见习医生妮娜·弗拉基米罗夫娜得到的回答是:“您读一读《牛虻》就明白了。”
带着对这些情节的向往,李俍民先生四处搜寻并最终翻译了伏尼契的这部作品,交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53年出版。这是《牛虻》的第一个中译本,一纸风行,到1979年为止,销量已达100多万册。有中学生“用青春的热情轮流读过它”,而且亦是“围坐在篝火旁”;它的万千读者也曾经“从小说主人公的形象中,汲取向上的力量”。外国小说《牛虻》把课堂也开到了中国,还成为刘心武名作《班主任》中最重要的符码,进入了中国的当代文学现场。
《牛虻》讲述了一个“归来者”的故事,而“归来”的前提,则是“出走”。
阿瑟·伯顿是“伦敦—来亨伯顿父子轮船公司”老当家膝下最小的儿子,上面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虽然感情上并不亲近,两位哥哥倒也没有亏待弟弟,不短缺他的花销,不干预他的个人事务。在大学求学期间,阿瑟视蒙塔奈里神父为精神导师,几至无话不谈,包括自己参加意大利青年党的革命行动也未加隐瞒。青年人的这份事业让蒙塔奈里忧心不已。不久他升任主教,怀着百般不舍离开了阿瑟。继任者卡尔迪神父十分和善,很快赢得了阿瑟的信任。阿瑟在一次忏悔仪式上,也向卡尔迪倾诉了自己参与革命行动的事实。心上人琴玛与革命同志博拉来往,让阿瑟暗生妒忌,带着一种羞愧,阿瑟把这件心灵隐秘一起告解给了卡尔迪。
大错就此酿成。卡尔迪是密探,阿瑟锒铛入狱。他在监狱里坚不吐实,后来被释放。但他却没能消除误会:同志们都认为是他的叛卖使得革命者们纷纷被捕,琴玛的一记耳光让他万念俱灰。然而,打击还没有结束。愤怒的兄嫂认为他令伯顿家的高贵门第蒙羞,把一桩陈年往事又摆在他的面前:原来,他是母亲和蒙塔奈里神父的私生子。这爆炸性的真相彻底动摇了他的信仰:“自己,就是为了这些东西——就是为了这帮奴性十足的虚伪的人们,为了这些没有灵魂的泥塑木雕的偶像——才受了这许多煎熬:羞辱、磨难、绝望,把他折腾够了。”阿瑟选择了“出走”,登上一艘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远洋轮船,偷渡出境,一去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