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信访评理室”:将群众烦心事化解在家门口

  中评社北京3月29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家住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山亭镇港里村的徐亚山、徐亚春兄弟,一年前就父亲生前留下一块埕地的归属问题闹起了矛盾,兄弟俩为此走进设在家门口的“妈祖评理室”寻求调解。

  3月23日,该村党支部书记林国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经评理室调解成功后,矛盾没有激化,兄弟俩和好如初。同时这一调解结果也被列入村规民约,成为全村的共识。一年来,村里不再出现类似的纠纷,更没有人因此上访。”

  2019年年初,福建省信访局开始设立“信访评理室”,努力把群众烦心事化解在家门口,从源头上探索社会合作破解信访瓶颈的新机制。福建省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李斌介绍:“建立信访评理的目的,就在于让群众能及时获得公平、高效、适宜的纠纷解决途径,打造源头一站式多元合作化解平台,从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让信访工作可以主动作为,为民解难、为党分忧。”

  平息纠纷,给群众一个讲理的地方

  当时,在接到徐亚山、徐亚春兄弟的调解请求之后,林国珍迅速联系镇法律顾问、妈祖祖祠董事会、老人协会、村调解员各一名代表,组成评理员团队。

  “感谢各位评理员,我对今天的评理结果非常满意!”在评理员的分析和调解下,徐亚山、徐亚春兄弟接受了将该埕地作为两家公共用地的调解方案,并签下和解协议书。

  “这些评理员都是村里公认有文化、讲道理的,对村里的情况也很了解。他们说的话有分量,大家更容易听进心里。”林国珍告诉记者,“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才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

  福建省信访局在全省推开信访评理机制后,各地主动发现问题、前置介入纠纷,力图将矛盾化解在“第一公里”,从源头上减少了信访数量。如今,像“妈祖评理室”这样立足地方特色、形式多样的评理模式,已经在八闽大地开花,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摆事实、讲道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