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缺芯”警示: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社会化生产扩大,显着增进了全人类福祉。但过去几年,个别国家逆全球化行事,鼓吹单边主义,全球化进程放慢,商品和技术交流受阻,冲击到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加剧了产业链供应链运转的脆弱性。事实上,由此引发的供给端冲击,正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虽然普遍预期供给端冲击时间非常有限,特别是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覆盖面加速提升,生产端恢复将平抑波动,但短期冲击引发的“断点”,也可能会产生脉冲效应,增加相关产业链和供应链恢复的难度与成本,值得高度警惕。据报道,日前蔚来汽车因芯片短缺将暂停生产5天,福特、通用、本田和大众等国际汽车企业也都因芯片短缺遭遇停产冲击。包括手机制造等诸多行业,都不同程度受到芯片问题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由芯片和原材料供应短缺引发的“断点”问题,需要科学统筹调度,近期关键要想方设法连上,中远期要打基础确保补上断点。着眼于当前供应短缺问题,特别是关键原材料供应,关键环节接续,需要科学统筹挖掘存量供应和现有资源潜力,避免各自为战、以邻为壑和恶性竞争,努力减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防范断供风险都在增库存,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中远期要加强长远战略布局和规划,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技术标准规范,提高测试验证能力,打造合理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以芯片为例,我国芯片设计能力与发达国家接近,但在生产设备、芯片制造、原材料和设计软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有必要加快国产化替代进程,推动国产品牌芯片导入,同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