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乾旱更应善用农业用水
中评社台北3月27日电(作者李武忠)久旱不雨,各地水情严峻,台湾正面临逾半世纪以来最严重乾旱,只是每次遇到缺水农业总是首当其冲,优先停水休耕(问题出在农业用水量被高估,农业用水价值被低估),政府对其他较耗水工业则百般体谅,一拖再拖,尽管给予农民休耕补贴,但是没了收成农民未必高兴。过去老天赏脸,让台湾关关难过关关过,久旱不雨,只要旱象一解,政府又船过水无痕,未积极寻求彻底解决的方案。台湾离蔡政府画下的“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大饼何其遥远!台湾需要以不破坏自然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过去20年来全球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下降了不止20%。面对极端气候带来风灾、水灾、旱灾的频率、强度和复杂度不断升高,根据FAO 报告现在每年灾害发生频率是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三倍多。政府便宜行事的作法总有一天会踢到铁板,届时恐怕不是靠农田休耕就可以解决,影响层面将涉及粮食安全、工商业正常运作、民众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甚至“国防”安全,气候灾难离台湾不远,台湾必须找到处理水荒的正确路径。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粮食体系的立足之本。想解决旱灾无外乎从开源节流着手,在节流方面包括:平日就要宣导民众养成节约用节水习惯,并适度调高水费(台湾水价长期未反映成本居全球第2低,每度10元),特别是针对用水大户(5%用水大户消耗41%水资源,如石化、光电、钢铁、中油、纺织与电子业)开征耗水费,但对于努力节水或落实回收再利用的厂商可给予奖励;对浪费水资源予以裁罚;有效改善集水及供水系统如水库清淤、设储水池、管路老旧漏水等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台湾河域水源水质污染严重,应加强水质保护、河道及集水区治理。在开源方面包括:积极研发海水淡化技术,降低用水成本(六轻海水淡化厂制水成本比一般用水高出约4倍,每吨水约44元);将水循环回收再生利用(在台湾每年大约有18亿吨的工业用水量,但回收使用率仅40%至60%);雨水再利用等等。关键在政府施政的决心与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