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营房屋比例 可效星洲占九成
中评社香港3月31日电/大公报报道,为解决住屋问题,特区政府去年将公私营房屋比例,由六四提高到七三,希望增加公营房屋供应。有学者认为,政府不妨将比例进一步提升至九一,并大幅提高居屋占比,以便让更多市民有能力上车。不过学者亦警告,此举有机会进一步推高楼价,而且会影响政府卖地收入,治标的终极办法,其实仍然是大幅增加土地供应。
本港楼价贵绝全球,供楼负担在环球排名亦列榜首,市民上车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历届特区政府都将解决住屋问题放在首要工作。特首林郑月娥上任后,将公营房屋占比一举提高到七成,私人房屋降低到三成,有学者认为,不妨参考新加坡模式,一举提升至九成,以便让更多港人可以置业、安居。
更多人有屋住 但私楼更贵
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强调,提高公营房屋比例,“如果系要控制楼价就无用,因为私营房屋少咗,楼价会更贵。”但他认同此举可以让更多人“有楼住”。他说:“其实,我一直都认为应该行新加坡模式。”他认为,新加坡九成为公营房屋,而且其“组屋”面积可达千呎,“佢哋公积金可以供楼,香港强积金点解唔可以?”
城市大学特约教授曾渊沧建议,政府可以学新加坡的八成人口住组屋,逐步将公营房屋占比提升,“两年后去到八二,四年后九一。”他指出,如果贸然大幅提高公营房屋比例,会影响政府卖地收入,因此未来数年,应该逐步推出3%的消费税来弥补。“消费税收入唔会受经济起落影响,比利得税、薪俸税稳定,而且游客可以退税,对旅游业影响有限。”但是,他强调,若推出消费税,政府必须支持基层消费,例如更多派钱给基层等。
治本方法 仍要靠供应
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许智文也认同,公营房屋占比提升至八成,可增加公营房屋供应,让更多人可以安居。但他亦指出,此举会使私营房屋供应紧张,楼价可能会更高,而且使供楼负担更重。
因此,许智文认为最重要是“扩大个饼”,“(比例是)六四、七三、八二都好,只要增加供应,令到市民可以买楼,市场先会稳定。”因此,他认为除了政府应该更努力找地外,也应该与市民“有商有量”,互相迁就,在环保、减低环境影响、与增加供应之间取得平衡,尽快落实填海政策,让更多市民可以有楼住,减少劏房,提高市民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