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毅:港人接种新冠疫苗信心会随时间增加
从2月26日起,香港正式展开新冠疫苗接种计划,至今累计逾30万人已接种第一剂疫苗。但自3月上旬开始,香港陆续出现多起接种疫苗后的严重异常事件,包括8例死亡个案,引发热议。这段时间,孔繁毅每周出席政府记者会解说有关事件;面对传媒,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委员会初步认为事件与疫苗接种并无直接关系”。
对于专家委员会上述初步评估,小部分市民提出了不同质疑,但在孔繁毅看来,这20字的初步总结并非信口开河,而是委员会经过深入讨论、详尽分析临床报告而得出的,在科学上绝对经得起检验。
孔繁毅解释,专家委员会得益于几位尽责的病理学医生,每每在相关病人离世后的24至48小时内,及时进行解剖验尸,让委员会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解剖的初步资料,从而召开会议评估事件,“我们审视每一宗严重事件或死亡个案,都是经过详尽讨论,检视临床数据、解剖和病理报告,这些报告数据对我们的讨论以至判断都非常有帮助。”
“我们是根据病理学等科学报告作出判断,相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好准确’,所以市民毋需担心。”孔繁毅也回应了一些阴谋论,强调委员会讨论分析病人死因时“完全没有任何压力”,各成员只看科学数据,审视临床和病理报告。
谈到早前7例曾接种疫苗其后死亡的个案,孔繁毅重申,根据解剖的初步资料,该7位病人生前患有“非常严重”长期病患,例如严重冠心病和心血管问题。因此,他们的死亡主因是自身的严重长期病患,与疫苗接种无直接关系。换句话说,即便他们没有接种新冠疫苗,也有机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病发情况。但委员会希望在未来数星期内取得死亡个案的全面解剖报告后,再就事件作总结,了解会否与接种疫苗存在间接关系。
至于19日最新一例曾接种复必泰疫苗后死亡的个案,孔繁毅表示,初步资料显示,该名66岁病人也有长期病患,包括糖尿病及高血压,且长期吸烟。专家委员会下星期将进行因果关系评估,并适时发布评估结果。
但孔繁毅重申,目前仍然未有任何证据显示,接种新冠疫苗会诱发血管栓塞或其他心血管病。
翻开近日的报章,一些媒体似乎较聚焦报道这些死亡个案,或多或少影响了一部分市民对接种疫苗的信心。
孔繁毅表示,特区政府新冠疫苗顾问专家委员会、新发现及动物传染病科学委员会及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新冠疫苗临床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均会密切监察疫苗安全性。特区政府卫生署亦会每日向这3个委员会成员更新外地疫苗接种数据,尤其是异常事件数字,方便他们监察疫苗安全。
他强调,根据不同国家药监局资料,香港在接种疫苗后出现异常事件报告,数目相对较低。政府数据指,每接种1万剂疫苗中,英国出现39.9宗异常事件报告、新加坡出现38.2宗,香港仅7.6宗。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这三星期主要是先让长者等高危群组接种,他们当中很多都有长期病患,所以当前情况未足以反映疫苗在健康人群的安全性。
孔繁毅指出,卫生署已发出新冠疫苗接种指引,列明患严重长期病而病情不受控、对第一剂新冠疫苗有过敏反应等人士,不宜或应延迟接种疫苗。政府亦已扩大疫苗优先接种人群范围,新增30至59岁人士,这意味着更多年轻、健康的市民将陆续接种疫苗,公众可以更清晰了解疫苗在正常人体的安全性。相信在异常或死亡事件减少的情况下,再加上专家的密切监察,港人对接种疫苗的信心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增加,届时疫苗接种率增长也可望加快。
随着进一步扩大疫苗优先接种人群范围,孔繁毅留意到市民最近几天踊跃预约的反应——未来两个星期,多家社区疫苗接种中心已满额。他对于香港能够达到七成人口接种疫苗,以实现群体免疫,保持信心说“好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