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法”后,如何提升香港的管治效能?

  中评社香港3月20日电/据大公报报道,日前,中央有关部门三日内在港举办66场座谈会,广泛听取香港各界人士对完善选举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五大共识。其中包括:建议中央和特区政府统筹考虑爱国爱港政治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问题,发挥制度举贤任能作用,提升特区管治水平。这与全国人大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目的高度吻合。此次“修法”就是要把“爱国者治港”落到实处、提高香港特区的管治效能,彻底改善香港的政治生态,推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修改完善后的选举制度为香港实现良政善治提供了有利条件,下一步,如何才能提升香港的管治效能?这是所有在本港身处重要岗位、掌握重要权力、肩负重要管治责任的人士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管治团队须胸怀“国之大者”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专题研讨会表示,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权架构中,身处重要岗位、掌握重要权力、肩负重要管治责任的人士,必须是坚定的爱国者,并提出了几点要求,其中包括要胸怀“国之大者”。

  何谓“胸怀‘国之大者’”?就是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国家发展全局,谋划香港的未来,办好香港的事情,推进“一国两制”实践。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民众放眼看世界多一些,向北看内地少一些,但自从香港回归祖国,就纳入了国家治理体系,内地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在许多方面毫不逊色于香港。香港的现实和未来,已经须臾不能脱离祖国。作为香港管治团队的成员,不能局限于一域来谋事做事,理应比普通民众视野更宽、敏锐性更强;必须抛开一切犹豫和摇摆,抓住祖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把背靠祖国与面向世界结合起来,把国家所需与香港所长结合起来,把祖国支持与自身努力结合起来,开创香港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才称得上“胸怀‘国之大者’”

  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从政者格局越大,越能办大事、办难事、开新局、创佳绩。心胸和气魄永远是衡量特区管治团队素养的“标尺”,无论是政府公务员、还是立法会议员,要胸怀“国之大者”,这是提升管治效能的前提。   政府官员须敢于担当

  以往,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处处受阻,“修例风波”以来,更是疲于应对“港独”分子和揽炒派制造的麻烦,以致于本届政府就任4个年头,化解深层次矛盾仍未破题。今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多次提到,住房问题虽然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但总要有“开始解决的时候”。

  的确,香港的住房问题再也不能拖下去了。内地人均GDP不及香港的四分之一,人均住房超过香港的一倍。香港作为发达经济体,竟然有20多万人还住在“劏房”里,身处重要岗位、掌握重要权力、肩负重要管治责任的人,是否感到愧疚?

  完善选举制度后,“爱国爱港”的基本盘更加牢固,“行政主导”完全可以落实,政府的施政环境将进入回归以来最佳状态;如果还不能有所作为,那就有负中央厚望,有愧市民期盼。因而,政府团队必须有担当精神,要敢于“啃最硬的骨头“,破解用地难题。

  香港的用地率仅及新加坡一半,香港不是没有地,而是开发不够。全港四成土地被纳入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范围,每次政府欲开发部分土地,都遭遇部分人士反对;全港还有大量荒废的农地,其中大部分被地产商囤积起来;全港还有大批棕地,许多业权在私人手中,不愿释放。除此以外,建丁屋也有可释放的土地空间。

  特区政府要敢于动真格,拿出真正管用的办法。该开发的土地要开发,该收回的土地要收回,该修改规划的要修改规划。既要依法依规,又要合情合理,增大土地供应量,促使房价降下来。

  行政与立法须理性制衡、有效配合

  完善选举制度后,“港独”分子和揽炒派被排除在体制之外,立法会席位由70席增加至90席,覆盖面更宽、代表性更强,加之赋权选委会选举部分议员,在特区的政治构架中,“爱国爱港”基础更为牢固。从理论上讲,行政与立法可以形成“理性制衡、有效配合”的格局,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双方还要努力。

  其一,政府管治团队要提高依法施政的能力。“爱国爱港”是公职人员的基本条件,要履职尽责,还要出众的能力。以往,由于揽炒派的干扰,政府一事无成,也掩盖了政府管治团队的某些能力缺陷。但下一步情形不同了,政府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切合实际、能不能见到实效?哪些人是“能吏”?哪些人是“庸吏”?要用业绩说话。那些明哲保身的官员,那些擅长“踢皮球”的官员,那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员,那些能力不足的官员,那些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官员,应该重新检视一下自己,想想能不能胜任下一步的工作?   其二,立法会要提高参政议政能力。这些年来,立法会变成了战场,由于揽炒派议员频频挑起“战端”,建制派议员不得不被动应战,久而久之,大家都陷于政治争斗的漩涡,这从客观上造成了全体议员荒废了主业,议政能力整体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下一步,议员应回归职能定位。审议议案,要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监督政府,要能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如此,才能做到理性制衡、有效配合,行政和立法机关共同努力,为市民谋福祉,为香港谋未来。

  人大“修法”落实“爱国者治港”,为香港走出困局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香港特区的管治效能,还要靠所有治港者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不可须臾懈怠!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中评社香港3月20日电/据大公报报道,日前,中央有关部门三日内在港举办66场座谈会,广泛听取香港各界人士对完善选举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五大共识。其中包括:建议中央和特区政府统筹考虑爱国爱港政治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问题,发挥制度举贤任能作用,提升特区管治水平。这与全国人大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目的高度吻合。此次“修法”就是要把“爱国者治港”落到实处、提高香港特区的管治效能,彻底改善香港的政治生态,推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修改完善后的选举制度为香港实现良政善治提供了有利条件,下一步,如何才能提升香港的管治效能?这是所有在本港身处重要岗位、掌握重要权力、肩负重要管治责任的人士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管治团队须胸怀“国之大者”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专题研讨会表示,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权架构中,身处重要岗位、掌握重要权力、肩负重要管治责任的人士,必须是坚定的爱国者,并提出了几点要求,其中包括要胸怀“国之大者”。

  何谓“胸怀‘国之大者’”?就是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国家发展全局,谋划香港的未来,办好香港的事情,推进“一国两制”实践。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民众放眼看世界多一些,向北看内地少一些,但自从香港回归祖国,就纳入了国家治理体系,内地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在许多方面毫不逊色于香港。香港的现实和未来,已经须臾不能脱离祖国。作为香港管治团队的成员,不能局限于一域来谋事做事,理应比普通民众视野更宽、敏锐性更强;必须抛开一切犹豫和摇摆,抓住祖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把背靠祖国与面向世界结合起来,把国家所需与香港所长结合起来,把祖国支持与自身努力结合起来,开创香港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才称得上“胸怀‘国之大者’”

  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从政者格局越大,越能办大事、办难事、开新局、创佳绩。心胸和气魄永远是衡量特区管治团队素养的“标尺”,无论是政府公务员、还是立法会议员,要胸怀“国之大者”,这是提升管治效能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