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法”后 香港管治团队治理能力迎来大考

  中评社香港3月13日电/据大公报报道,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这为落实“爱国者治港”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香港国安法和人大“修法”的双重加持下,“港独”分子和揽炒派彻底被排除在香港的治理体系之外,为爱国者治港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香港局势将呈现出令人鼓舞的重大转变。一天多来,香港社会和广大市民对此都给予积极评价,这是“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历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可喜可贺!

  在这个重大转折的时期,担负着治港责任的爱国者也迎来一次大考。应该明白,中央为香港实现良政善治清除了路障,下一步就看香港的管治团队怎么干了。“修法”之后,香港的爱国者治理能力能符合中央要求、能获得全国民众点赞、能实现本港市民的拥戴吗?在笔者看来,香港的管治团队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将经受新的考验。

  破解民生难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困扰香港的深层次问题,并非反中乱港势力宣扬的所谓“民主自由”问题;香港回归前的“民主成色”远远不如今天,为什么那时候没有人闹翻天?回归后,香港的“民主成色”增加了很多,反而有人还嫌不够?说到底,是美国把香港当成了打压中国的一枚棋子,企图在香港搞一场“颜色革命”,香港是大国博弈的“碰撞点”。事实上,香港最大的难题是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的民生困境,核心是住房难题。

  回归前的港英政府时代,港督一权独大,对商业界的控制力也比较强。回归后,香港实行“行政主导,三权分置,司法独立,行政长官向中央负总责”的政治制度,行政长官的权力远远不及昔日的港督,加之“行政主导”落实不到位,政府的控制力不足,这就导致商界寡头左右香港经济的局面,特别是地产商垄断了香港经济。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第一届特区政府就提出了“数码港计划”,却被地产商最终玩残,造成了今天香港创新科技落后的局面。

  很长时间以来,香港有地却无法开发,房价一路上涨,畸高不下,致使底层民众陷入困顿,年轻人就业难、创业难、置业难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深层次问题原本就不好解决,揽炒派对政府的施政措施无差别阻挠,处处掣肘,更是寸步难行。

  现在,香港的施政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管治团队理应作出成绩。如何促使地产商放弃一些眼前利益、共同解决住房难题?管治团队必须以超凡智慧、魄力和担当精神,攻坚克难,“啃硬骨头”,拿出亮丽的成绩单,才能令中央和香港居民满意。

  拓展发展空间的能力

  香港虽然是一个发达经济体,具有“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一些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底子不错,但香港的发展有致命的短板,那就是地域狭窄、发展空间受限。管治团队必须站在长远发展的高度,不断拓展香港的发展空间。下一步至少要在三个方面展示治理能力。

  其一,如何赢得中央的最大支持?“祖国始终是香港坚强后盾”这个定理永远不会变,中央永远会支持香港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如何才能帮到紧要处和关键点?这还需要香港的管治团队提供建议。如果分不清轻重缓急、用不好国家资源,效果将大打折扣。“爱国者治港”是一个大概念,“爱国者”当中那些知晓国情、勇于担当、善于创新、勤奋实干的人,才是优秀的“治港者”,才能争取到中央的最大支持,并把中央的支持政策用好用活,发挥出最大效益。

  其二,如何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迈出突破性的一步?粤港澳三地社会制度不同、关税区不同、货币不同,融合的难度非常大。从现在的态势来看,广东和澳门都比较积极,特别是广东省出台了不少新政,由于黑暴和疫情的影响,香港至今的动作不大。下一步,香港能不能有所突破?考验着管治团队的能力。如果还是停留在口头上,相信中央和香港民众都不会满意。

  其三,如何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用好全球资源?香港外向型经济特征,决定了世界经济对香港的影响非常大,在美欧日经济恢复乏力的情况下,香港能不能开拓出新的合作领域?考验着管治团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

  凝心聚力的能力

  “港独”势力和揽炒派出局,并不意味着香港政坛从此便是“清一色”,国安法和人大完善选举制度这两柄“利剑”出鞘,旨在清理那些逾越“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底线的人,并非减少香港的民主成分。恰恰相反,立法会席位由70席增至90席,选委会成员从1200人增至1500人,覆盖面更宽、代表性更强、民主成分更浓。对于管治团队来说,这种改变意味着汇聚合力的难度更大,需要拓展思路,学会运用多种民主方式,提升凝聚共识、团结奋进的合力。

  香港管治团队对西方的民主模式比较熟悉,但对中国的民主模式比较陌生。其实,中国的民主模式独具特色,非常管用。概括起来说是“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其中,“选举民主”中包含了组织考察、多方评价、政治体检、群众投票等诸多环节。“协商民主”覆盖全过程,凡遇到大事要事,并非政府单方面决策,事前、事中、事后都与有关方面进行协商,力求把事情办得更好。香港缺“协商文化”的底蕴,而有“对抗思维”的惯性。香港管治团队如果能领悟“协商民主”的奥妙,必然能在凝聚共识上实现突破,也就能够汇聚香港各界的力量,共同投身到推进香港发展的洪流中。

  “爱国者治港”落到实处,是对管治团队中爱国者的支持,更是鞭策。今后身居治港岗位的爱国者,需要扎扎实实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不负中央厚望,不负港人期待!

美文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