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代共居”打动政府 湿地缓冲区建屋获批

  中评社北京3月10日电/据文汇报报道,香港住屋问题受到中央领导人的关注。港府近年为解决住屋问题,也多管齐下增加土地供应,发展新界土地是主要选项,但规划申请的繁复及保育问题令开发进度缓慢。政府去年成立项目促进办事处,加快项目的审批进度,其中新地东成里项目成为首批受惠的地盘。据了解,由于项目位处湿地缓冲区内,项目提出“跨代共居”概念,并在保育上作出兼顾,成功闯关。项目将建逾1,500伙,发展商直言,获批时间较原来预计快了半年。

  ●东成里项目离元朗站步行约10分钟距离。
  
  新地旗下元朗东成里项目,占地达35.2万方呎,由元朗站步行前往只是10分钟的距离,相当方便。不过却因其位处湿地缓冲区内,导致规划难度大大提升,过去普遍只能发展极低密度住宅。发展商花了超过一年时间入纸并不断优化方案,终在上月获城规会有条件批准规划申请,可建逾1,500伙。

  项目较预期快半年获批

  新地代理地产策划及发展部规划总监黄舜浣表示,项目2019年9月开始规划程序,原本预计要接近两年时间才能完成申请,但去年11月施政报告提出成立“项目促进办事处”,她立刻进行联络,最后在新措施协助下,今年2月就批出申请。她笑说:“这一次要赞政府,真的快了许多,本来预计或要再多半年,现在不用再与不同部门做『笔友』(文件来往)。”

  城规会文件显示,新地自2007年开始就项目提出发展申请,一开始的地积比率仅为0.38倍,可发展数十幢洋房,至2015年方案提升至0.74倍,提供455个单位并获城规会通过,新地地产策划及发展部策划总监刘志远透露,公司已就该2015年方案申请换地。

  不过,新地认为项目并未地尽其用,2019年9月再向城规会提交一个更为进取的方案,当时提出以2.68倍作发展,兴建8幢8至31层高(包括2层地库)住宅,提供1,955个单位,并首度提出“跨代共居”概念作为先行试点,透过在屋苑层面提供相关的社区及邻舍支援,与该区现有或已计划的长者护理及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而部分单位及设施采用长者友善设计。

  跨代共居方案不断优化

  项目经过约一年时间不断优化,最终获批地积比率2.15倍,可建总楼面由94万余方呎减至约76万方呎,单位数量由1,955伙减至1,518伙,平均单位面积约500方呎,楼层高度亦有所下降。此外,地盘南面设有一个以供长者社区护理及照顾服务为主的健康中心,亦会有商店、食肆、幼儿园、公共车辆总站等,总非住宅楼面约4.9万方呎。

  由于位处湿地缓冲区,项目建筑物高度改为阶梯式,并扩阔楼宇间的间距及提高绿化。地盘东北面设有一个约2.58万方呎园景区用作缓冲。刘志远表示,该项目的规划申请于上月已获城规会有条件批准,稍后会向政府更新相关换地申请的内容,希望能尽快动工。

  社会效益及保育可兼顾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属近年湿地缓冲区内,少见批出较高地积比率的项目,过去一般只批准约0.4倍的低密度发展,相信与项目所提出的“跨代共居房屋”概念有关,而政府去年11月施政报告提出的项目促进办事处亦有推动作用。回顾新地之前两个涉及湿地利用的项目,即Park YOHO及Wetland Seasons Park,发展商均有长期的保育措施,反映政府也非铁板一块,当项目能够兼顾保育及社会效益之时,也能实事求是。

  资料显示,为加快房屋供应,特首林郑月娥去年在施政报告中宣布在发展局下设立“项目促进办事处”,负责监察及跟进可提供500个或以上私人住宅单位的申请个案,并与各审批的政策局和部门专责统筹人员紧密联系,确保审批流程畅顺。

  利用好同类土地 可释10万伙供应

  Wetland Seasons Park与湿地连接的边沿种有适当植物作为缓冲,让屋苑与湿地无缝连接。

  本港湿地保育区(WCA)占地约1,784公顷,而湿地缓冲区(WBA)则主要覆盖保育区以外的500米范围,占地约1,200公顷,两者合计约3,000多公顷,占地极广。社会的普遍共识是不应发展保育区,但湿地缓冲区则有讨论空间。有业内人士指,估算缓冲区中有400至500公顷可以用于发展,即使退一步以300公顷计,以1.5倍地积比率,可以提供4,800万方呎楼面,即约10万个450至500方呎单位。面对房屋供应中短期跟不上进度,这片土地能成为“及时雨”。

  湿地缓冲区仅5%为鱼塘

  事实上,目前湿地缓冲区中只得5%为鱼塘,大部分要不是已经荒废多年,就是已被用作各种用途,如住宅、货柜车场、物流仓库、临时搭建物等。其中元朗工业邨就有部分范围与湿地缓冲区重迭,锦绣花园及加州花园甚至毗邻保育区,另有不少村落如山贝村、攸美新村都坐落缓冲区范围。直至近年,政府才开始真正考虑湿地缓冲区的发展,包括售出湿地公园住宅项目(已建成Wetland Seasons Park系列),以及新地近月获城规会批准发展之元朗东成里“跨代共居”项目。

  严格设计减对自然影响

  为达到发展与保育兼顾的效果,政府对湿地公园住宅项目即Wetland Seasons Park及另一个涉及湿地保育的项目Park YOHO,都提出连串严格要求,减少对湿地的影响,好像于工程开展前需要做连串测试,设计上亦仔细考虑过通风、雀鸟的飞行习性等,建筑物以阶梯式建筑,大厦外墙要选用大地色系、玻璃采用的物料等全都有讲究,而建筑时的噪音、污水、灰尘及落成后的灯光等亦有严格控制。

  此外,发展商需要与湿地公园环保团队及独立检测员共同作恒常监察,亦要定时向有关部门提交报告,由于工程较一般住宅项目更为复杂,湿地公园项目建筑期长达7年,较一般发展年期约5年更长。惟事实证明,只要设计得当及有适当监察,湿地缓冲区用作发展是完全能够做到,如何利用这片占地逾千公顷的广袤土地,需要政府好好规划。

  特稿| 放手不管 湿地只会变废地

  香港房屋问题严峻,土地供不应求,楼价高企,年轻人上不了车,有逾20万人住在环境极为恶劣的劏房,商铺租金高昂,企业难捱贵租倒闭,房屋已成为社会深层次问题之一。然而,在天水围向北眺望,我们前面是一片广袤的水塘及草地,与我们一河之隔的深圳福田区则高楼处处,对比十分强烈。可见,社会如果过分倾向保育,最终受损害的是香港老百姓的利益。

  目前湿地缓冲区大部分土地都已荒废多年,被用作货柜车场、物流仓库等,四处都是临时搭建物。香港文汇报记者 摄
我们能否做到发展与湿地保育并行呢?这是一个值得今日社会去仔细讨论的大课题。事实上,近年也有发展商作出示范,其中,Park YOHO是近年香港首个结合湿地保育及住宅发展之项目,并由私人管理湿地。值得留意的是,项目并非处于湿地缓冲区之上,规划阻力减少,才令项目最终有机会在香港开创先河。

  Park YOHO由屋苑拥有7公顷的湿地“候花园”,近年常被发展商新地对外展示透过住宅项目,对湿地进行长远管理及保育。新地代理地产策划及发展部规划总监黄舜浣表示,“候花园”于1960年为稻田,八十年代逐渐荒废,新地2011年启动项目时,发现该荒地有生态潜力,于是着手复修。

  由住户管理费拨出维护经费

  发展商2014年起透过多重工序挖通淤塞多年的渠道,引导山水海水流入,同时引入天然芦苇及红树,将原有湿地生态逐步恢复。工程翌年已完成,成为本港罕有的咸淡水半自然湿地。值得留意的是,项目设计以自然为主,无需再投放大量资源维持运作,因此湿地的营运费用仅占管理费(约每呎3.86元)的3%,即住户每月仅仅需付出每呎1毫子的成本,但换来的是湿地的长远保育。

  至今约6年过去,据发展商最新统计,该湿地上的物种已多达330种,较2015年的170种大幅增加,湿地物种包括鱼类、雀鸟、青蛙、爬虫类、蝴蝶、蜻蜓科等,每年更成为不少候鸟栖息地。而被形容为这片湿地的“明星物种”、一种只能居于咸淡水域的近危物种“广濑妹蟌”亦再一次返回家乡,由于其背部有四个白点,又有“四筒”的绰号,亦有人称其“阿妹”。屋苑还有导赏团供社会申请。

  可以预见,如果不是有住户每月拨出管理费来维护,这片湿地恐怕已和湿地缓冲区现时大部分土地一样,沦为货柜车场,什么候鸟、什么“阿妹”都不会存在。   中评社北京3月10日电/据文汇报报道,香港住屋问题受到中央领导人的关注。港府近年为解决住屋问题,也多管齐下增加土地供应,发展新界土地是主要选项,但规划申请的繁复及保育问题令开发进度缓慢。政府去年成立项目促进办事处,加快项目的审批进度,其中新地东成里项目成为首批受惠的地盘。据了解,由于项目位处湿地缓冲区内,项目提出“跨代共居”概念,并在保育上作出兼顾,成功闯关。项目将建逾1,500伙,发展商直言,获批时间较原来预计快了半年。

  ●东成里项目离元朗站步行约10分钟距离。
  
  新地旗下元朗东成里项目,占地达35.2万方呎,由元朗站步行前往只是10分钟的距离,相当方便。不过却因其位处湿地缓冲区内,导致规划难度大大提升,过去普遍只能发展极低密度住宅。发展商花了超过一年时间入纸并不断优化方案,终在上月获城规会有条件批准规划申请,可建逾1,500伙。

  项目较预期快半年获批

  新地代理地产策划及发展部规划总监黄舜浣表示,项目2019年9月开始规划程序,原本预计要接近两年时间才能完成申请,但去年11月施政报告提出成立“项目促进办事处”,她立刻进行联络,最后在新措施协助下,今年2月就批出申请。她笑说:“这一次要赞政府,真的快了许多,本来预计或要再多半年,现在不用再与不同部门做『笔友』(文件来往)。”

  城规会文件显示,新地自2007年开始就项目提出发展申请,一开始的地积比率仅为0.38倍,可发展数十幢洋房,至2015年方案提升至0.74倍,提供455个单位并获城规会通过,新地地产策划及发展部策划总监刘志远透露,公司已就该2015年方案申请换地。

  不过,新地认为项目并未地尽其用,2019年9月再向城规会提交一个更为进取的方案,当时提出以2.68倍作发展,兴建8幢8至31层高(包括2层地库)住宅,提供1,955个单位,并首度提出“跨代共居”概念作为先行试点,透过在屋苑层面提供相关的社区及邻舍支援,与该区现有或已计划的长者护理及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而部分单位及设施采用长者友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