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侠:凤梨风波中的“善”与“恶”
台湾当局两岸事务负责人的喊话,不仅在岛内媒体激荡起阵阵涟漪,也引来了大陆的回音:2月26日,大陆的海关总署因检出有害生物虫害,自3月1日起暂停进口台湾菠萝的一纸禁令,更似在油锅里撒了一把盐,引发舆论场上的炸锅。岛内蓝绿政党将矛头对准大陆,齐声表达立场,不是指责大陆“政治成见”,就是谴责大陆“政治操作”。
并列看两个新闻事件,泾渭分明。表面看来,台湾当局向大陆释放“善意”,大陆却展示了强硬的一面,似乎是台湾当局的“善意”遭遇到大陆的“恶报”,颇有“好心”换来“驴肝肺”,热脸贴了冷屁股之味,颇感委屈。
但事实果真相并如此。且不说,两岸经贸合作协议的前提是“九二共识”或“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前提在,协议存,前提否,协议亡;也不说大陆透过ECFA对台让利体现出的两岸同胞情(ECFA早收清单为照顾台湾农民,完全排除大陆农产品输台,但允许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而且通关检疫走绿色通道);更不说,ECFA十年效期已过,为促进两岸经贸合作,确保台湾同胞的经济利益,大陆对台决策层承受着民意压力,不仅没有取消协议,还先后出台各项惠台政策,一以贯之帮助台商、台农在大陆开拓营销市场。
反之,看看台湾当局近年来对两岸经贸合作的态度,即可分辨谁是善,谁是恶,明白大陆为何要针对台湾凤梨下手的道理。
曾记否,ECFA与农渔产品早收列表曾被民进党曲解为“糖衣毒药”;曾记否,民进党重新执政不久,即推出“新南向政策”,把两岸经贸合作项目视作“统战项目”,誓言要把“红色产业链”赶出台湾;曾记否,中美贸易冲突发生后,台湾当局硬是摆出一副要带“鬼子进村扫荡”的汉奸相,主动充当反共马前卒,不仅禁止台湾芯片输入大陆,还狂推两岸经济脱钩论;更妄论“以疫谋独”的各种言行……。
反手为云,覆手为雨,是民进党擅长的技量。或许是大陆在中美冲突中表现出来的能量出乎台湾当局的预料,也或许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打碎了“依美抗中”的梦幻;更重要的是,拜登政府对台姿态强调“两岸对话”和“台海和平”,且注重中美关系“稳定”这一大局,使得台湾当局倍增压力。出于对美回应与对内“依美抗中”政策失败遮羞的需要,才不得已绕着弯子抛出以“对等、尊严”,“期待春暖花开”等华丽词藻包装的所谓“善意”,以图欺骗大众,把台海局势紧张的责任甩锅给大陆,转移其执政无能的真相。
众所周知,没有明确的前提条件就没有正确的结论。“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核心意涵,是海峡两岸公权力历来协商谈判、签订经贸合作协议包括ECFA的政治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脱离“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核心意涵,两岸所签署的任何经贸合作协议包括ECFA在内,在政治与法理意义上自然就失效。正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理。两岸若在没有政治共识、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条件下继续运作经贸合作协议,就很容易陷入“一边一国”或“一中一台”的政治陷阱之中,也就意味着把两岸公权力层面的交流合作建立在“一边一国”或“一中一台”的政治基础之上。这也许就是蔡英文、邱太三提出所谓“对待、尊严”与“春暖花开”的期待后,大陆急于要向世界表达唯有坚持“九二共识”,才有两岸交流合作的本意。同时,也是奉劝台湾当局悬崖勒马,对“台独”警告的信号之一。
事实上,蔡英文所提的“对等、尊严”前提条件,其中所谓的“对等”,就是“国与国”关系的密语。如今台湾执政当局抛弃“九二共识”前提,转弯抹角挑明了两岸“两国论”的定位,大陆岂有再给“台独”政权让利的道理。正如台湾媒体时评所言:“大陆让利,是情份;收回福利,是本分”。
“九二共识”不承认,两岸关系好不了;“印太联盟”未形成,“依美抗中”无底气;靠山山倒,靠人人跑。这是台湾当前面对的现实困局!
在两岸综错复杂的政治交锋中,台湾果农如何走出“殃及池鱼”的“困局”?研究台湾舆情的章柏康认为,依美不行,“台独”不能,以华丽词藻煸动“仇中”民粹更不可行。
首先,近年夹杂着“依美抗中”、“反中仇中”,名曰“民主”,实为“民粹”的“台式民主”,已让台湾吃尽闷亏,莱猪冲击猪农;军购掏空财政;“台独”、反中导致军机绕台、水果登陆被禁。如此往来,不仅一事无成,还会形成两岸经贸恶性循环。再加上“台独”不断毒化两岸关系,台湾经济迟早会痿缩。
第三,“凤梨风波”可激发“民粹”仇中与挺“台独”,但也可促使台湾各阶层对两岸政策的反思。大陆禁止销售台湾凤梨,并非冲着台湾果农而来。从某种角度视之,台湾果农只不过是殃及的“池鱼”罢了。但这也为台湾民众监视“民选代表”、执政当局践行“新南向政策”、“两岸沟通”能力提供了平台,反之,“菠萝风波”映照出了“九二共识”对台湾的重要性,尤其是农渔产品需要大陆市场的事实,这是经济活动的必然现象,不是靠台湾当局花言巧语所能掩饰、改变的。事实证明,没有“九二共识”,台湾经济将无法应对两岸民间交流合作与和平发展。
台湾果农面对的现实何其残酷!
台湾当局两岸事务负责人的喊话,不仅在岛内媒体激荡起阵阵涟漪,也引来了大陆的回音:2月26日,大陆的海关总署因检出有害生物虫害,自3月1日起暂停进口台湾菠萝的一纸禁令,更似在油锅里撒了一把盐,引发舆论场上的炸锅。岛内蓝绿政党将矛头对准大陆,齐声表达立场,不是指责大陆“政治成见”,就是谴责大陆“政治操作”。
并列看两个新闻事件,泾渭分明。表面看来,台湾当局向大陆释放“善意”,大陆却展示了强硬的一面,似乎是台湾当局的“善意”遭遇到大陆的“恶报”,颇有“好心”换来“驴肝肺”,热脸贴了冷屁股之味,颇感委屈。
但事实果真相并如此。且不说,两岸经贸合作协议的前提是“九二共识”或“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前提在,协议存,前提否,协议亡;也不说大陆透过ECFA对台让利体现出的两岸同胞情(ECFA早收清单为照顾台湾农民,完全排除大陆农产品输台,但允许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而且通关检疫走绿色通道);更不说,ECFA十年效期已过,为促进两岸经贸合作,确保台湾同胞的经济利益,大陆对台决策层承受着民意压力,不仅没有取消协议,还先后出台各项惠台政策,一以贯之帮助台商、台农在大陆开拓营销市场。
反之,看看台湾当局近年来对两岸经贸合作的态度,即可分辨谁是善,谁是恶,明白大陆为何要针对台湾凤梨下手的道理。
曾记否,ECFA与农渔产品早收列表曾被民进党曲解为“糖衣毒药”;曾记否,民进党重新执政不久,即推出“新南向政策”,把两岸经贸合作项目视作“统战项目”,誓言要把“红色产业链”赶出台湾;曾记否,中美贸易冲突发生后,台湾当局硬是摆出一副要带“鬼子进村扫荡”的汉奸相,主动充当反共马前卒,不仅禁止台湾芯片输入大陆,还狂推两岸经济脱钩论;更妄论“以疫谋独”的各种言行……。
反手为云,覆手为雨,是民进党擅长的技量。或许是大陆在中美冲突中表现出来的能量出乎台湾当局的预料,也或许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打碎了“依美抗中”的梦幻;更重要的是,拜登政府对台姿态强调“两岸对话”和“台海和平”,且注重中美关系“稳定”这一大局,使得台湾当局倍增压力。出于对美回应与对内“依美抗中”政策失败遮羞的需要,才不得已绕着弯子抛出以“对等、尊严”,“期待春暖花开”等华丽词藻包装的所谓“善意”,以图欺骗大众,把台海局势紧张的责任甩锅给大陆,转移其执政无能的真相。